12月21日,中国科考船“大洋一号”穿越赤道进入南半球。“大洋一号” 将于23日前后经印度尼西亚巽他海峡进入西南印度洋,于2016年1月3日抵达马达加斯加岛东南750海里处的作业区,开始西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调查。
“很新鲜,有点兴奋”,虽然刚刚结束6小时的实验室巡查值班,22日凌晨2时,中国科考船“大洋一号”上的调查队员张可欣和张鹏又开始了2小时的“防海盗”夜班。
“大洋一号”20日夜间进入马六甲海峡东部,计划穿越爪哇海,经巽他海峡进入印度洋。巽他海峡是连接爪哇海和印度洋的重要航道,也是北太平洋国家通往东非、西非、绕道好望角北上欧洲的海上咽喉。
“这里海域狭窄,往来船只密集复杂,陆地间距最窄处的巽他海峡只有12海里宽”,“大洋一号”大副张睿对随船采访的记者解释。因此,船进入马来西亚半岛、苏门答腊岛和加里曼丹岛之间的海域后,即需做好万全准备,防范海盗侵袭。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01条对“海盗”进行了定义,海盗行为包括任何非法的暴力或扣留行为,或任何掠夺行为;对象包括公海上,或任何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地方的另一船舶或飞机上的人或财物。
“大洋一号”政委张宝明介绍,海盗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组织严密的武装海盗,常常有当地军方默许,目标明确,常对船上人员赶尽杀绝;第二类是平民性的“海偷”,主要是劫财。
“这片海域,在包括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国际社会的联合打压下,情况已经好多了,但仍然要提高警惕,才能万无一失”,张宝明说。
为此,“大洋一号”提早在19日组织了防海盗培训,并启动应急预案。船只特别安排了防海盗值班,船员和科考队员被分为18个小组,自20日至23日的夜间12小时内,在前后甲板、救生艇甲板、驾驶室之间保持不间断巡视。
22日凌晨,后甲板灯火通明。在平常,为保证驾驶平台视野和航行安全,全船执行灯火管制,除了航行灯和尾灯,多余灯光必须熄灭,各住舱窗帘必须闭合。“防海盗期间,甲板上的灯都会打开,一是为巡视人员行进安全,二是给外界信号,我船对于海盗是有准备的”,张睿说。
第一次“防海盗”,张可欣带着许多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疑问。“您遇到过海盗吗?海盗是什么样子?扎头巾?提刀?赤脚?”张可欣问道。
“瘦不拉几,小个子”,已经有在大洋上航行近30年、跑遍大半个世界的船员初学军笑着回答。1997年前后,他曾在孟加拉湾遇到过海盗,不过严格地讲是“海偷”,“主要是货船停泊在锚地时,会有小船过来卖东西,顺带连偷带摸,航行中我还没见过小偷”,初学军说。
凌晨三点,漆黑的海面上只有“大洋一号”一艘船舶与满天繁星作伴。“半夜可能海盗也在睡吧”,张可欣说。
“其实这个点最可能有海盗,因为到这时候大家最容易麻痹,警惕最松”,虽然是半夜,初学军仍然保持着十二分警惕,“主要看两舷,有没有可疑船只或者小灯光接近,看到要立刻报告驾驶台”。
“对来袭目标,以威慑和驱离为主,但要采取一切手段,阻止来袭目标登船”,张宝明说。
经过3夜的严密巡防,“大洋一号”于23号中午驶出巽他海峡,防海盗任务顺利完成,没有发现海盗踪迹。随后,“大洋一号”将进入西南印度洋,于2016年1月3日前后抵达位于马达加斯加岛东南750海里的作业区,开始西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