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翠莲
中国90%的外贸货物通过海上运输,一艘超级油轮足够加满12万辆家用轿车油箱……由新华社上海分社、中国金融信息中心编著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蓝皮书2014》,日前在虹口区北外滩举行首发仪式。蓝皮书从第三方的视角向公众呈现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生动场景,并对“航运东移如何承接”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
庞大的系统工程
作为国家战略,近年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稳步推进,集装箱吞吐量连续四年位居世界第一,航运融资、航运保险等航运金融业务在逆境中保持良好的成长势头。但由于航运的专业性较强,且与公众的生活有距离,普通人对此了解并不多。实际上,航运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比如,中国的钢材价格和每天跳动的BDI指数有着密切关注,居民使用的天然气有相当部分来自海上LNG运输。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支持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蓝皮书专门编制“三分钟教你学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是怎样建设的”的信息图表,适合读者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上阅读传播。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蓝皮书对其中的体制机制创新、功能区建设和现代航运服务业发展等内容进行了重点聚焦。比如,虹口的北外滩地区就是全国惟一一个“航运服务总部基地”。截至目前,北外滩航运企业数量达到3903户,今年将继续推进“上海船员评估示范中心”等功能性项目建设。
现代航运服务业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短板,蓝皮书对上海的航运融资、航运保险、航运衍生品和航运经纪等9项现代航运服务业进行了梳理。其中,上海主要金融机构对航运业的授信总额年增幅超过30%,融资租赁更是取得蓬勃发展。从融资方式看,银行信贷和融资租赁是航运业的主要融资方式,去年平稳增长,而经营租赁等其他融资方式则增长较快。具体而言,2013年,航运相关企业的贷款余额955亿元人民币,同比上升7.1%;融资租赁余额183亿元人民币,同比上升5.6%;经营租赁13.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9倍;其他融资方式为20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9.1%。
截至2013年底,上海自贸试验区内已设立8家单船融资租赁项目公司,船舶租赁金额共计9.4亿元。
航运保险方面,传统的船舶险和货运险占到全国份额的近四分之一,同时还在推进内河船舶污染责任保险等试点业务。航运经纪更是从无到有地壮大起来,到目前已有近400人通过职业资格考核。
据悉,上海还积极推进航运经纪企业落户区域和发展,将航运经纪企业落地范围扩大至北外滩、陆家嘴(600663)、临港和洋山保税港区。
促进长江经济带建设
2013年,上海的相关区域在已有产业基础上进一步清晰各自的功能定位,体现错位发展的态势,已经形成五大航运功能区。在其中三大重点区域中,浦东扮演重要角色,包括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浦东陆家嘴高端航运服务集聚区、临港物流园区。
上海自贸试验区挂牌成立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由争取“政策红利”向创造“制度红利”转变,从而不断丰富拓展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的内涵,逐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运发展制度和运作模式,如浦东机场率先启动航空货物中转集拼业务试点、机场综保区保税货物与口岸货物同步运作常态化、允许设立外商独资国际船舶管理企业等。
2013年,浦东新区持续推进以上海浦东国际航运服务中心为标志、以洋泾地区为主要载体、周边区域布局合理的陆家嘴高端航运服务集聚区。据初步统计,目前陆家嘴、洋泾地区现有航运及配套服务企业共1600多家(含注册和办公),初步形成以航运金融、航运保险、功能性机构等航运服务要素为主的航运综合服务能力。
在临港物流园区内,则综合利用海铁联运、水水中转、多式联运等交通组织方式,有效地实现内陆与港口的物流衔接。
上海交通委员会副主任张林表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对长江经济带建设至少有三方面促进作用:一是上海港的“水水中转”比率已达到45%以上,其中大部分货源来自长江沿线港口;二是为服务长江流域的外贸发展,上海洋山深水港四期项目有望于今年底或明年初启动,预计吞吐量可达到600万标箱;三是上海集聚的数千家航运服务企业,将为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提供服务。
虽然进步较快,但上海的现代航运服务业离世界先进水平仍有相当大的差距。通过蓝皮书中的国际比较,可以清晰描绘出上海航运服务业所处的方位和未来的努力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蓝皮书通过大量的调研和访谈,在“面向未来的思考”部分,就“上海港口布局如何调整”、“航运东移如何承接”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些问题都是航运界的热门话题,通过蓝皮书中的思考,读者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到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与国家“两带一路”战略(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之间的关系,启迪更多人去探索如何让这些国家战略产生联动效应。
“新华社发布的这本蓝皮书,实际上是用第三只眼去审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交通部原副部长、中国航海学会理事长徐祖远说,希望蓝皮书不仅可以为国家有关部门及上海市政府更有效地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也为公众关心、了解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参与相关热点话题讨论提供开放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