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亚洲货运杂志(Cargo News Asia)主办的第27 届“亚洲货运业及供应链奖” (AFSCA)于5月9日在北京揭晓。蛇口集装箱码头(SCT)获颁由亚洲各地的船务公司、码头业者、货运商等业内人士推选的“Best Container Terminal - Asia (“亚洲最佳集装箱码头”)。
《亚洲货运新闻》是亚太地区首屈一指的货运专业杂志,主要面向航空公司、船务公司、公路运输公司、快递公司、机场、港口、航空货站、集装箱码头等货运及供应链各环节的公司客户,为其提供专业的货运资讯服务。其主办的亚洲货运及供应链大奖(AFSCA)旨在表彰在服务质量、创新、客户关系管理、可靠性等方面做出卓越贡献的区域优秀的海陆空货运服务业者,在亚太地区及全球货运行业中拥有广泛的影响力。
获颁此项国际大奖,进一步肯定了SCT在综合服务、港口作业能力等码头管理及运作方面的卓越表现。SCT是中国十大集装箱码头之一,也是发展最快、最为稳健的码头之一。在外向型经济发展疲软的环境下,SCT仍保持了稳定的增长。 2012年全年完成箱量达到451.65万标箱,较去年增长11%。
立足华南 亚洲国际性枢纽要塞
SCT成立于1989年,是深圳市最早的专业化集装箱码头,也是中国大陆最早的中外合资码头。SCT目前由中国最大的公共码头运营商招商局国际(CMHI)控股,是CMHI在中国大陆的旗舰码头成员。
SCT地处珠江入海口东岸,深圳经济特区西南部,背靠珠三角经济腹地,是中外货商及承运人在珠江三角洲及华南地区开展物流运输的国际性主枢纽码头。码头现有9个大船泊位和5个驳船专用泊位,年最大处理能力可达650万标准箱,年吞吐量逾450万标准箱。 SCT现已开通定期国际班轮航线80余条,通达美洲、欧洲、地中海、东南亚、北亚、中东、澳洲、非洲等全球180多个港口。全球排位前30的班轮公司均已在此开辟航线。码头现已发展成集地理位置优越、运输网络完善、技术设施先进、码头管理水平和物流配套具竞争力等多种优势于一体,是国际班轮公司进出珠江三角洲及华南地区货源腹地的重要通道。
群聚效应 奠定 “首席”地位
SCT开通亚洲航线已达57条,占据深圳港亚洲航线(含中东、红海)总数94条的六成以上。 SCT亚洲航线在17年前就启动,加上珠三角区域的中转优势,SCT积极实施“蓝海战略”,坚持把亚洲航线做好、做大。即使在10年前,欧美远洋航线光芒四射的时候,SCT清醒的看到自身的“天时地利”,没有盲目追赶。近几年,更是紧跟全球经济脉搏,将策略重点定在发展亚洲、拉美和非洲等新兴市场的航线上,在稳定欧美干线航班的基础上,亚洲航线的发展得到了迅速的提升。
在亚洲地区经济贸易快速发展的推动下,亚洲航运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国际航运资源向亚洲地区进一步集聚,其重心正在向东亚,尤其是向中国转移。顺应亚洲因素的有利形势,SCT发挥自身在亚洲线的网络及服务优势,抓住东南亚贸易增长的契机,为中国与东南亚的友好往来发挥作用。今天,亚洲航线在SCT有了群聚效应,奠定了其在华南港口中得 “首席”地位。
未来,随着产品物流链在世界区域的变化与重整,SCT东南亚航线网络与前海湾保税港区功能结合的优势将更加突出,将成为理想的世界拼装及集疏运中心选择之一。通过东南亚航线进口零件及原材料,完成拼装后通过欧美干线输出市场。亚洲线对港口整体的带动作用将尤为明显。
突出特色化 打磨精品服务
在密集的航线网络基础上,SCT深耕细作,突出特色化。针对亚洲特别是东南亚地区近年来贸易货种的特点而推动的便利通关措施也是SCT特有的精品服务。
向东南亚出口的货类多以小家电、生活日用品、家庭必需品、家私、服装类等海关重点监控的货种,多以一般贸易为主,一箱多票货或多种货物的情况较多,因此客观上查验率较高。 而在蛇口,密集的亚洲航线网络吸引东南亚进出口商集聚在此开展进出口业务,这种聚集效应以及长期有针对性的通关革新使码头在通关效率上优势更为突出。在同类航线同等货种上,SCT通关流程更为便捷,通关环节所需时间更短。
SCT稳定优质的服务已深获客户认同,特色服务现已吸引了大米、水果、废纸、木材,家具,石材等货种的聚集。 其中大米进口表现尤为活跃。中国去年全年进口大米量231.6万吨,同比增3.1倍。进口大米主要来自越南(占进口总量的66.7%)、巴基斯坦(占25.0%)和泰国(占7.6%)。借此外贸契机,码头进行了有效的推动,使得经深圳口岸进口的大米大多选择SCT。目前SCT签约大米大型进口客户达十余家,更多客户有意在SCT开展粮食进口业务。另外,水果蔬菜以及其他冻品进出口方面,由于航线以及保税冷库优势的结合也颇具竞争力。
从“吞吐量”大港到“效率”强港
SCT 不但在“吞吐量”上实现规模化大港,同时也在向“效率”上的世界强港迈进。码头效率是船公司、货主和货运代理商最为看重的条件之一。目前世界主要港口的平均操作效率约在25至27吊次/小时,而SCT的岸吊操作效率却长期稳定地保持在平均每小时29.5吊次的世界级水平。在这,一个集装箱从装货入闸、到上船出口,期间闸口操作、堆场操作、电子报关、舱位策划、岸吊操作等多个环节衔接紧凑,拖车从进闸到出闸的在场平均时间30.9分钟。
亚洲航线由于船舶较小的客观原因,作业效率要明显低于欧美干线的大型船舶, 而SCT亚洲线桥吊作业效率长期稳定在每小时28.3吊次的平均水平,接近远洋航线平均效率。这再次体现了SCT对亚洲线的专注,同时也为码头赢取市场先机加上了重重的砝码。
在泊位方面,SCT 一方面顺应船舶大型化的发展趋势, 配备大型深水泊位和最先进装卸设备;另一方面开创性的设计了5个驳船泊位。 这既迎合了珠三角驳运中转业务发展需要,也避免了小型船舶和大型班轮争用大型深水泊位的问题,提高了泊位资源的有效利用,进一步提高了码头的生产效率。
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码头
SCT推崇绿色经营理念,正快速向环保低碳型港口转型。码头率先业界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并通过技术创新和应用开展一系列节能减排低碳项目。鉴于其在推动节能减排、打造低碳绿色码头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效,特别是场桥油改电和船用岸电技术的推广应用,SCT于2012年2月1日被交通部确定为低碳港口示范单位,获重点政策和资金支持,将打造成全国低碳示范港。SCT以绿色创新业务模式——驳船中转业务发展为契机和切入点,推动货物从陆路运输到水路运输的转变,从技术层面的绿色创新发展到经营模式的绿色创新。
码头已完成能源替代和节能产品应用的第一阶段,现正处于从技术型低碳港区发展为智慧型低碳港区转变的第二阶段,未来将持续推动珠三角物流链与产业链的节能减排,港航共建“三位一体”绿色低碳物流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