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上海洋山深水港主航道正式实行双向通航。双向通航的常态化将缩短船舶待泊时间,提高港口和航运公司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将惠及往来上海洋山深水港的世界各大航运公司,惠及所有涉及上海洋山深水港的港航企事业单位。今年2月16日试行双向通航以来,累计双向试通航43次,涉及船舶123艘次。
主航道通航能力不足成瓶颈
洋山港主航道是连接外海进入洋山深水港区的咽喉要道,从黄泽洋灯船延伸至深水港区上海盛东国际集装箱码头NO.9泊码头前沿水域,全程约28海里。每周约有100个班次的国际干线集装箱船舶从这里进出洋山深水港。自2005年开港以来,随着洋山深水港的快速发展,2012年洋山深水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415万TEU(标箱),超过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设计标准的52%,洋山港现有通航资源已经无法满足港口生产发展的需要,主航道通航能力不足和复杂的水文气象条件等客观因素限制,已经成为制约港口生产的最大瓶颈。
“前置式循环安全管理”等新技术
2011年8月,上海海事局和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决定开展上海洋山深水港通航功能提升课题研究。课题组通过水文气象实测、船舶模拟试验、走访调研、理论研究等方式全面掌握了洋山深水港附近水域水文气象规律,突破了制约洋山深水港主航道双向通航的法规瓶颈、技术瓶颈、地理瓶颈和管理瓶颈。
洋山港主航道在探索双向通航的过程中,通过增设专门VTS值班台,完善港区水域内应进行应急力量的配置,创新推出“前置式(PRE PASS)循环安全管理”,即以重点船舶进出港安全监管为重点,形成进出港、靠离泊安全监管闭环管理模式,确保船舶航行安全;他们还结合洋山水域船舶流规律,研发出“洋山深水港船舶计划动态报告系统”,以此进一步规范船舶通航秩序,大幅提升了船舶进出港的通航安全度。在对外航道进行分道通航制定线方式管理上,上海海事局和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通过进一步规范船舶的航行行为,降低双向通航安全风险。
下一步将探索全天候双向通航
由于受东海地区春冬两季多雾的不利影响,上海洋山深水港时常受到大雾的困扰,制约了港口和航运公司生产效率的进一步提升。统计数据显示,2011—2013年,洋山港年平均有44天受大雾影响,其中26.7天影响引航,全年7.5%左右的时间无法正常作业,时常导致船舶压港、港口停业等。
为此,上海海事局和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将再次通力合作,在洋山深水港双向通航的基础上,开展《大型集装箱船舶能见度不良天气下进出上海洋山深水港通航安全可行性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破解大型集装箱船舶在能见度不良天气下进出洋山深水港的影响,为逐步推进洋山深水港全天候通航而继续努力。
洋山港主航道双向通航常态化的实现和《大型集装箱船舶能见度不良天气下进出上海洋山深水港通航安全可行性研究》项目的开展,将全面提升洋山深水港通航功能,进一步增强洋山深水港的国际竞争力,巩固上海港作为国际第一大港的地位,并推动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上海港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前进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