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年船舶市场回顾及走势

收藏 www.jctrans.com 2012-2-24 9:30:00 航运交易公报

导读:2011 年,中国船舶行业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态势,各项经济指标持续增长,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但受世界经济复苏疲软,船舶市场持续低迷的影响,新船成交大幅下降,中国船舶工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

  2011 年,中国船舶行业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态势,各项经济指标持续增长,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但受世界经济复苏疲软,船舶市场持续低迷的影响,新船成交大幅下降,中国船舶工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基本情况

  三大指标有升有降

  2011年,全国造船完工量7665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6.9%;新承接船舶订单量3622万载重吨,同比下降51.9%。截至12月底,手持船舶订单量14991万载重吨,同比下降23.5%。按载重吨计,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45.1%、52.2%和43.3%。

  工业总产值保持增长

  2011年,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1536家,完成工业总产值7775亿元,同比增长22.2%,增幅下降3.0个百分点。其中,船舶制造业5983亿元,同比增长22.5%,增幅下降1.4个百分点;船舶配套业909亿元,同比增长30.7%,增幅提高5.2个百分点;船舶修理及拆船业811亿元,同比增长13.6%,增幅下降17.3个百分点。

  船舶出口继续增长

  2011年,造船企业完工出口船6255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8%;新承接出口船订单2767万载重吨,同比下降51.5%;手持出口船舶订单13672万载重吨,同比下降17.5%。出口船舶分别占全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的81.6%、76.4%和91.2%。2011年,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3196亿元,同比增长13.4%。其中,船舶制造业2741亿元,同比增长14.5%;船舶配套业100亿元,同比增长10.4%;船舶修理及拆船业308亿元,同比增长6.2%。

  经济效益平稳增长

  1—11月,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221亿元,同比增长24.9%。其中,船舶制造业4732亿元,同比增长25.6%;船舶配套业761亿元,同比增长30.1%;船舶修理及拆船业663亿元,同比增长16.3%。1—11月,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81亿元,同比增长25.5%。

  主要特点

  造船总量再创新高,骨干企业凸显优势

  2011年,船舶企业积极应对各种困难,造船完工量继续保持增长,全国造船完工首次超过7000万吨,达到7665万载重吨,创历史最高水平。

  上海外高桥造船完工量突破800万载重吨;大船重工造船完工量超过600万载重吨;江苏新时代、熔盛重工造船完工量超过400万载重吨。全国造船产量突破100万载重吨的企业达到了22家,同比增加3家,前10家企业造船完工量3654万载重吨,占全国总量的47.7%。

  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细分市场找准定位

  2011年,船舶企业为适应市场变化,调结构、转方式的步伐明显加快。一是瞄准高端船型的开发,陆续承接、交付了系列新船型。其中,沪东中华承接4艘17.2万方液化天然气(LNG)船、 4+2艘万箱集装箱船;扬子江船业和大船重工分别获得25艘10000TEU型船和4+2艘万箱集装箱船。二是有技术实力的大型企业纷纷加大在海洋工程装备的发展力度。三是呈现出一批产品定位得当、细分市场准确、特色化发展的中型造船企业,浙江船厂的海洋工程辅助船,广船国际的成品油、化学品船,黄海造船厂的客滚船在船舶市场上仍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四是为规避周期性行业风险,一些船舶企业更加重视多元化发展,在风电安装、煤矿机械、铁路车辆、地铁设备、自动化物流设备等非船业务方面扩大了市场份额。

  科研开发进展顺利,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中船集团船舶高技术产品研发设计取得突破,成效显著。沪东中华自主研发4型LNG船,其中采用低速柴油机加载液化装置推进的17.2万立方米LNG船获得了埃克森美孚/商船三井LNG项目的4艘实船国际订单,实现了中国造LNG船出口零的突破。中船集团所属造船企业和研究所还完成了一批万箱船、工程船、特种船的设计开发,技术储备明显增强。3000英尺钻井船、16缆物探船等新型海工装备开发能力进一步提高。

  中船重工一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取得重要进展。“蛟龙”号深海载人潜器成功完成5000米级海试;新一代自主品牌6CS21/32船用中速柴油机研发成功,并取得了中国船级社证书,正式推向市场;国内综合性能最先进的科学考察船下水;自主研发的大型转叶式舵机通过中国船级社检验;国内最大的海洋平台起重机研制成功。

  扬子江船业和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共同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世界先进水平的新一代节能环保型10000TEU型船,创下了中国造船业第一大单。

  市场机制有效发挥,兼并重组步伐加快

  2011年,一批实力强的企业抓住国际船市变化,有利于行业调整的时机,加大了结构调整力度,通过兼并重组,增强企业实力。江南造船和长兴重工顺利整合、扬子江船业全资收购了江苏中舟海洋和江苏鑫福船厂40%的股权、浙江欧华全资收购德兴船舶公司、中航技收购山东威海船厂70%的股权、熔盛重工收购安徽全柴集团、中国南车与广西玉柴强强“联姻”成立南车玉柴四川发动机股份有限公司等项目成功完成。

  造船企业还通过收购海外品牌企业、设计公司等提高创新能力和研发水平。潍柴集团收购欧洲最大的豪华游艇制造企业法拉帝;扬子江船业收购并控股新加坡船舶及海工设计公司CSMT;中交股份收购海工设计公司F&G;韩通重工收购德国设计公司;惠生重工收购休斯顿海工设计公司等,成绩显著。

  为应对船市危机,并购重组、转产、淘汰成为2011年造船业调整的主要内容,一批不适应船舶市场发展的中小船舶企业已开始逐渐退出船舶市场。

  强化基础管理水平,提高应对风险能力

  船价下跌,对各造船企业都带来了新的考验。

  面对船价下滑,成本上升,船舶企业狠抓管理,降本增效。通过建立成本倒逼机制,深入开展成本比对,分析重点差异,不断加以改进。通过全面加强财务资金和内控管理,规范企业负债管理,切实加强汇率风险防范,强化资金集中运营,提升了风险控制能力。通过造船精细化管理,狠抓生产经营关键指标,与日、韩造船企业进行全面对比,推进流程再造,优化用工管理,精细生产组织,努力挖掘潜力,降低了成本。

  国家政策引导支持,海工装备取得突破

  2011年,国家为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相继出台《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创新发展战略(2011~2020)》等一系列规划,明确提出培育壮大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船舶企业积极贯彻落实规划精神,加快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开发、交付了一批先进产品。

  2011年,中国承接海工装备订单也有明显增加。据统计,上海外高桥造船、大船重工、南通中远船务、中集来福士、上海船厂、招商局工业集团等多家企业共获得18座(艘)海工装备订单,成交金额近50亿美元(未含海工辅助船和工作船),约占全球海工装备成交额的10%。承接的海工装备类型包括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钻井船等主流装备。

  下一页

本文关键词:船舶

【发表评论】 共有评论查看所有评论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锦程物流网”的所有文字、图片等作品,版权均属锦程物流网所有,转载必究。若转载使用,须同时注明稿件来源和作者信息,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