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航运与金融中心建设有其相应的风险保障需求。对于航运中心,保险、融资等软环境推进又与其高端产业链建设密切相关。我们的航运业,需要怎样的保险业与之匹配?
2010年6月,中国保监会和上海市有关领导都宣称,组建“上海保险交易所”已开始实质性的筹备工作,又有我国保险界的教授和学者披露了他们对此进行多年的可行性研究,以及他们认为很具有操作性的建议。然而,几个月过去,此事却越来越不见有人提起。
笔者以为,组建交易所并非当务之急。
事实上,“保险交易所”的概念并不存在。以航运保险界的榜样伦敦为例,威名赫赫的“劳合社保险市场”并不是保险交易所,而是世界上安排再保险的最好场所,国际货运险与船舶险至今仍是其核心业务。与劳合社实力相当的“国际保险协会”同样不是保险交易所,而是伦敦另一个保险市场。它成立于1998年12月31日,聚集了伦敦保险市场中各主要保险公司的海事和非海事承保部门代表机构,其前身在海洋、航空和运输保险方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84年。协会的目标是关注协会成员的问题,代表其成员的利益发出同一个声音,向包括国际海事组织在内的行业机构发表意见。其声音在各大重要资讯中总被率先找到,并被舆论界听到。保险业与航运业的相互推动,脉络非常清晰。
据介绍,筹建中的上海保险交易所将建立以风险对冲机制为基础、以统一IT技术作为支撑的交易平台,以保险期货、保险债券、保险证券化等为主要业务。笔者认为,这些都是新兴的保险衍生品,而不是主要保险业务,即直接保险和再保险业务。这些衍生品离当前的主流需要还有相当距离,不是目前我们需要创新和发展的东西。
依笔者一生从事航运保险的知识和经验,如伦敦的国际保险协会才是有可能效仿的保险市场。需要引进的是国际上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尝试新的发展方式,而非贸然从事一些很不成熟的所谓衍生品。唯其如此,才能提高我国保险业的能力,尽快融入国际保险市场,并促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更上层楼。
本文关键词:航运,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