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2010年国际船舶市场远远好于预期,中国接单量跃居世界首位,但2011年中国船舶工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日前,中国船舶工业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曹友生对2011年前两个月船舶市场形势进行了分析,并对今后市场走势进行了预测。他认为,2011年全球新船需求将有所回调,但总体上看仍较可观,全年新船订单预计可达8000万~1亿载重吨,而整个船市需求结构将发生明显变化,“双高”产品所占比重将明显上升。中国船舶工业必须充分认识到这种变化,积极应对。
今年前两个月,全球船市呈现出两个明显特点。一是海工装备订单出现“井喷”。截至2月中旬,全球承接海工装备订单超过120亿美元,与去年全年总量持平,其中钻井船15艘、钻井平台11座。韩国船企承接了10艘钻井船订单和多艘选择船订单,以及1艘风电安装船订单;新加坡船企获得11座自升式钻井平台订单;日本船企获得1艘浮式生产船(FSO)订单、2+2艘物探船订单。二是高技术船舶订单增加。今年初以来,韩国造船企业接单势头凶猛,头两个月共承接订单49艘,以修正总吨计约为191.1万修正总吨,占全球份额的48.8%,以载重吨计约为414.9万载重吨,占全球份额的47.3%,均位居全球第一。如果把海外独资(合资)船企都纳入其统计范围之内,韩国造船企业接单总量还将更高。中国共有16家船企接到订单,合计58艘,以修正总吨计为129.7万修正总吨,占全球份额的33.1%,较韩国低15.7个百分点;以载重吨计为400.3万载重吨,占全球份额的45.6%,较韩国低1.7个百分点。中国接单量以载重吨计虽然与韩国相差不多,但以修正总吨计却低了15.7个百分点,这从一个侧面说明韩国所承接的订单中多数为高技术船舶。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今年初以来“双高”船及海洋工程装备订单明显增多?曹友生认为,这是由细分市场供求形势变化决定的。2011年,由于散货船交付量及手持订单量较大,运力过剩局面将延续,因此,在业界一致看衰的情况下,相关投机者对订造散货船也变得谨慎起来。今年前两个月,除部分租赁公司继续订造少量船舶外,其余散货船订单基本上来自传统航运公司,如日本NYK、三菱、Santoku航运公司等。
然而,今年初以来,集装箱船赢利状况明显改观,船东有能力订造新船;而油价上升导致油气需求激增,也带动了海洋工程装备市场走强。船舶市场需求的这种变化,使得船东构成也相应发生变化。散货船运输市场进入门槛较低,中小船东、货主及相关投机者在船东中所占比重不小。而大型集装箱船和海洋工程装备市场门槛较高、风险大,运营需要专业化知识,中小船东及投机商难以进入,因此,大公司占主导地位。今年前两个月,订造集装箱船的船东基本上集中在世界排名前20位的班轮公司或独立船东,如A.P.穆勒—马士基、地中海航运、奥芬航运、高世迈航运等;大型海工装备方面,订造者均是实力非常雄厚的平台运营商、转包商或国家油公司,如巴西国家石油公司、美国诺贝尔钻井公司、美国钻石离海探钻公司、挪威阿克公司等。
不难想象,船市需求结构的这种悄然变化,一方面会给有准备或具备相关能力的船企带来难得机遇,另一方面势必对严重依赖常规船型市场的船企形成巨大冲击。由于在高技术船舶和海工领域具有较大优势,韩国在今年前两个月基本垄断了大型、超大型集装箱船和高端海洋工程装备等相关市场。而中国这两个月接单量少于韩国,正是中国船舶工业在高技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领域设计、建造能力相对落后的真实体现。
谈到2011年船舶市场趋势时,曹友生认为,从今年前两个月情况可以看出端倪,那就是船舶市场热点呈现明显的板块轮动性,散货船和油船市场行情已明显回落,集装箱船(特别是大型集装箱船)、液化气船、海洋工程装备等高技术产品订单显著增加,正逐渐主导整个新造船市场。具体来看,主要船型今年的市场需求预测为:散货船订单量在3200万~4000万载重吨,油船订单量在2400万~3000万载重吨,集装箱船订单量在1600万~2000万载重吨;特种船行情可能有所回暖,需求点仍可能集中在多用途船、重吊船、杂货船和滚装船上;同时,液化气船、大型海工装备、海工辅助船和汽车运输船市场需求可能继续增加。
据了解,目前对船市中长期发展,部分人士(机构)认为危机已经过去,造船市场总体上将继续回升,而多数人士(机构)仍十分谨慎看待未来市场。对此,曹友生认为,虽然世界经济仍存在不确定性因素,造船市场可能长期面临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但世界经济总体呈现复苏趋势,船舶市场仍存在大量需求,因此对中长期市场应持谨慎乐观态度。不过,他强调,中国船舶工业只有切实加强创新,提升高技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的设计、建造能力,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夺得更多的订单。
本文关键词:船市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