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建设助力“智慧航运”

www.jctrans.com 2011-10-14 13:55:00 航运交易公报

导读:在日前召开的全国交通运输信息化工作会议上,交通运输部部长李盛霖强调,加快推进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交通运输现代化,是事关交通运输发展全局的重大紧迫任务;必须把支撑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作为信息化工作的主攻方向,把解决行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作为信息化工作的着力点,大力促进业务协同和资源共享,努力实现从效率到效能、从分散到集约、从封闭到开放的三个转变,为加快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在日前召开的全国交通运输信息化工作会议上,交通运输部部长李盛霖强调,加快推进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交通运输现代化,是事关交通运输发展全局的重大紧迫任务;必须把支撑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作为信息化工作的主攻方向,把解决行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作为信息化工作的着力点,大力促进业务协同和资源共享,努力实现从效率到效能、从分散到集约、从封闭到开放的三个转变,为加快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港口和航运业作为交通运输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中国“十二五”期间的发展的重点。面对第三次信息化浪潮,如何加快信息化运用,以信息化促进传统国际航运业向现代国际航运业转型发展,成为各方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2011(首届)国际港口及航运信息化论坛”提出,全球航运业的竞争力取决于所处区位、腹地经济、国际班轮航线、国际航运机构进驻、集疏运系统、航运服务系统等因素;而国际航运业发展关键在于港口和航运自身的发展以及其物流与供应链的制度化、标准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其中信息化、节能环保、跨部门合作、协同监管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词。

  信息化需向核心产业转变

  据了解,国际贸易运输的主要方式是海上货物运输,全球90%以上的国际货物贸易通过海上运输来实现货物位移,国际航运物流业在国际港口城市的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海集团副总裁林建清表示,“新的市场经验规模要求国际航运企业必须具备提供全球服务和实时服务的能力和实力,以满足航运企业对全球供应链提出的更高实时性、稳定性和连续性等多方面的要求,信息化已经成为国际航运企业实现全球运营的门槛。加快信息化建设,搭建航运企业商务平台,实行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航运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上海海事大学副校长黄有方指出,中国港口和航运业在“十一五”期间的高速发展,为信息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与国外先进的国家地区相比,中国港航信息化建设水平尚存在一定差距,需要由从属地位向核心产业转变。

  黄有方说,中国航运业信息化建设普遍从上世纪80年代起步,走过了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电子数据交换和国际互联网应用等阶段。在近30年的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一方面,网络化的计算机应用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航运生产经营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现有的一些计算机信息系统越来越暴露出其不足和问题,不能适应航运业参与市场竞争和持续发展的需要。

  据了解,目前中国港航信息化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港口信息化形成以码头企业为单位,信息化管理条块分割,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各信息化功能模块间彼此关联少,信息系统稳定性差,管理维护以及信息互通共享性不足;各航运企业由于信息化建设的起步不同,人力、资金投入的状况各异,信息化建设的程度和风格也存在很大差异。对此,林建清认为在加快港航基础建设的同时,也要加快信息化建设,使信息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针对各港航系统业务多元化,行业间的关联疏密程度不同,各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步伐呈现快慢不一、自成一体的现状,他提出了“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相结合、统筹兼顾的处理方案。“旧城改造”以数据集成与应用集成相结合,对原有业务条线中应用良好的系统,进行局部优化;对业务应用及IT技术上存在明显的系统问题,进行集成整合或重建。“新区建设”则是坚持走“总体设计、集中统一、技术先进”的路线,避免再次出现系统林立、各自为政的局面。

  作用不容小觑

  近年来,港航企业对自身信息平台的建设日益重视,信息化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在管理方面,能提升企业创新与决策能力;在产品与服务方面,能满足更多顾客需求;在企业运作方面,能给企业带来更低成本、更快速度和更高质量等竞争优势。

  港航企业在“低运价、大型化”的市场趋势下,需要采取技术创新、使用更加清晰的企业战略定位等方式来应对信息化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挑战。对此,中远集运计算机中心主任王新波认为,信息化虽然不是企业的产品,不能直接转化为企业效益,但信息化在实现企业发展战略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

  王新波认为,在“低运价、大型化”趋势明显的情况下,航运企业的竞争优势在于能否为客户创造差异化服务,而信息化是战略差异化极其重要的要素。信息系统建设可以帮助企业固化好的流程,形成企业长久持续的盈利能力。

  对此,王新波介绍说,首先,港航企业可以通过信息化提升资产利用率。通过信息化深入船舶舱位利用率管理,可以实现舱位“多段使用”精细化管理,提高收益。能够帮助销售人员迅速进行某批货是否赚钱的逻辑判断支持,避免运价一刀切造成的销售越多、损失越大的潜在风险。同时,通过信息化可以提高集装箱利用率、降低箱位比和用箱成本,建立用箱预测管理系统,帮助提升集装箱的可用性和提高客户服务水平。进行智能集装箱空箱调运分析,降低集装箱空箱调运成本,提升集装箱利用率。其次,信息化可以提供可视化运输链,让客户随时随地掌握货物的情况,有助于建立“港到门”和“门到港”运输价格和平均运输时间等信息。同时,还可以利用24小时报关信息和海关直连能力,提升货物的报关进展透明度,如采用物联网技术报关。三是企业可以利用信息化加强与供应商合作。航运企业降低成本的压力和供应商寻求收入增长存在着博弈关系,需要寻求创新性的合作共赢模式。通过信息系统能从技术上保证港航合作业务流程的实施,帮助取得港口高效率,达到船舶挂靠时间最短、客户提箱时间最短、客户集港时间最短、中转箱平均耗时最短的目标。四是航运企业包含复杂的运营网络、遍布全球的众多分支机构,庞大的组织构架造就了极为复杂的管理难题。利用信息化可以帮助建立内部交易市场化,如建立内部航线船舶舱位共享机制、内部有偿使用制度,有利于促进空箱调运成本透明,有利于做好箱体平衡工作。

  另,信息化的应用在港航节能减排上也具有重要意义,对企业的绿色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路。众所周知,船舶一直是能耗和排放“大户”,如今“低碳”理念已直接影响到航运物流的发展,未来的航运业须实现“绿色航运”,转换航运物流增长方式,提升航运物流效率,降低航运物流单位产值的能源消耗。

  提升协同监管能力

  港航信息化建设应是一个综合化的体系建设,需要海关、海事、水运、民航、铁道甚至质检部门等多个部门的协调与合作。上海海事局信息化办公室主任萨康明介绍说,就上海来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已进入快速通道,上海港不断增加的货物吞吐量和船舶流量对上海海事信息科技应用和有效监管的能力提出了考验。目前,上海海事局依据海事信息系统顶层设计与“十二五”信息化规划,正积极参与中海海事船舶动态监控中心规划与建设。目前配套的基础设施、机房及办公环境、系统监控环境已准备就绪,将配合对现有船舶、船员、船检、通航等海事业务信息及船舶动态跟踪与识别信息开展数据集中与信息整合,形成海事监管与航海保障主题管理数据库,打造公共服务平台,为港航企业提供有效服务,依托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提升船舶通航效率与航行安全。

  萨康明还表示,根据上海口岸的信息化现状,开展信息共享已成为海事系统与口岸单位的迫切需求,是口岸单位实现协同监管的当务之急。口岸单位作为口岸管理的各方,各家都有自主管理的业务数据,都存在具有行业价值的信息,口岸单位间信息共享将促进工作效率、工作质量的提高,以服务港航业的发展。

  为进一步提升行业信息化服务水平,降低物流成本,近日,交通运输部下发通知,决定在10月20日前建立并正式运行全国交通电子口岸信息平台,一期目标是实现国际集装箱船动态信息共享和查询服务。通知要求,要按照“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原则,推进全国交通电子口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通过交通电子口岸分中心、港航电子数据交换中心的网络互联和数据共享,建立全国交通电子口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为运输和物流企业以及相关利益人提供准确、高效的信息服务,促进国际运输和物流便利化。

  根据通知要求,全国交通电子口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一期)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1个门户网站、国际集装箱船舶动态信息服务系统、国际集装箱船舶动态信息数据库。平台涵盖分区域、分港口的集装箱船舶在港时间以及在港作业情况等信息,为政府部门提供相关信息统计、决策分析等服务;为相关企业、货主提供船舶 抵港预确报及靠泊计划信息、在港船舶作业动态信息和船舶历史信息服务,便于企业跟踪集装箱船舶作业动态,加强船舶的调度、营运、计划等管理。

本文关键词:信息化,智慧航运

【发表评论】 共有评论查看所有评论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锦程物流网”的所有文字、图片等作品,版权均属锦程物流网所有,转载必究。若转载使用,须同时注明稿件来源和作者信息,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

财经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