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上海港货物吞吐量达到5.9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500万TEU,分别位居世界第一、第二位;去年国务院赋予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各项新政也在逐步推进中,顶着“中国第一大港”的头衔,上海港似乎风光无限。然而,在强调经济转型、发展方式转变的大背景下,上海港的未来发展之路并不平坦,除了要平衡“质”与“量”之间的微妙关系,还需应付“前有强敌、后有追兵”的激烈竞争。
伴随着宁波港与太仓港的日益崛起,同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组成部分的三港也不得不面临激烈的竞争局面,行政壁垒已经成为三港资源整合的最大障碍;香港作为传统的国际航运中心,一直是上海港学习的对象之一,但“航运中心”之争似不可避免,也许,中国需要两个“航运中心”。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港口群已经进入一个需要资源整合与优化的新时期。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内的各港口功能应各有侧重,应围绕“一个中心、三个体系”即集装箱运输体系、大宗散货运输体系和大宗散货江海转运体系的大格局,构建主、干、支、喂多层次、多梯度、多功能的港口群。
宁波港: 对手还是伙伴
虽然宁波港的定位是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南翼,但实际上,宁波港在近几年中已经成为上海港在国内的最大竞争对手。且不论其他,单就两港同处于长三角而言,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要求享同等政策
去年3月,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正式对上海“两个中心”建设进行系统规划和全面部署。其中提出探索建立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的设想,上海因此在多项政策上拥有了“先行先试”的良机。
对此,宁波港大感压力。宁波港集团总裁李令红在全国“两会”期间提交了一份建议。他说:“宁波-舟山港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上海港共同担负着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战略重任,理应实施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支持政策”。
李令红建议,先将启运港退税等政策同步在宁波-舟山港试行,以后逐步将其他政策拓展到宁波-舟山港实施。这样既能发挥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的优势,又能发挥宁波-舟山深水港的优势,有利于促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更好地服务我国对外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而且,宁波-舟山港具备与上海港一样的保税港区条件,宁波港域水深、作业天数、铁路直达港区、综合集疏运条件、城市承载能力均优于上海港,上海港需要与宁波-舟山港实现优势互补,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也促进上海港的进一步发展。
要将组合进行下去
整合港口资源、推动宁波-舟山港“三位一体”建设、发展港口物流已被写入2010年浙江省“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浙江省省长吕祖善表示:“浙江在发展集装箱业务的同时,要重点构筑‘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着力打造成中国重要的枢纽港,加快建设成为港航强省。”所谓“三位一体”港口服务体系是指:大商品交易平台、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金融和信息支撑系统。
专家建议,构筑“三位一体”服务体系,要以大宗商品的配送与交易为主要内容,以金融和信息为支撑,推动浙江港口转型升级,实现与周边港口的错位发展和特色发展,服务于海洋经济发展带建设。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徐祖远表示,宁波-舟山港“三位一体”服务体系的建设不仅是发展港航物流的核心,还是经济转型升级中的一种战略。
牵手上港集团
上港集团和宁波港集团在2007年建立了一年两次的高层互访交流机制。2008年5月,第三次恳谈会深入探讨进行资本合作、资本运作的可行性,并达成了共识。2008年11月,第四次恳谈会商定近期内启动投资合作项目。
去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双方的合作推进缓慢。今年两大港务集团终于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3月29日,上港集团与宁波港集团合资成立的上海港航投资有限公司正式挂牌,双方各持有50%的股份,主要为中小港航企业融资、上市提供资金帮助和咨询服务。上港集团董事长陆海祜表示,未来这一投资公司的投资方向,首先不会偏离主业,也就是以港口、物流等为主,但也不排除在资本市场进行尝试,包括作为战略投资者推动沿海港口上市等。
著名港口专家茅伯科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合作总比不合作好。”他认为,国内大型港务集团从本质意义上应该脱离地方港口企业的限制,不应该仅仅围绕地方港口的核心利益。“从现代企业制度来看,从资本层面进行扩张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上海应该从被动型生产力布局转变为主动型生产力布局,从过去过分依赖内陆腹地资源转变为综合利用海内外资源,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产业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要求上海港完成从“量”到“质”的提升,上海港应摆脱“大包大揽”的思维,要着力发挥自身优势,着重强化中转功能,服务长江流域,与周边港口实现差异化发展。
太仓港: 依赖还是单飞
相对而言,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的太仓港显得低调很多。由于受到航道水深的限制,太仓港长期以来没有发挥海港的真正作用。但近年来,伴随着长江口航道治理工程的完工、港口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相关区域政策的推动,太仓港已经开始展翅高飞。
背靠苏南货源生成地
太仓港背靠经济实力雄厚的苏南地区,货源充足,市场潜力巨大,随着江苏省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将为太仓港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
太仓港是苏南地区最便捷、运距最合理的集装箱港口,与上海外高桥港口相比,太仓港具有相同的区位优势、海港功能和先进码头硬件设施。太仓港口管委会副主任钱志强表示:“上海港受先天制约无法满足苏南地区快速增长的集装箱航运发展需求,只有加快形成以太仓港为干线港的江苏沿江港口集装箱运输体系,才能完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集装箱运输系统。”
去年,太仓港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货物吞吐量增长的港口。今年,太仓港的目标是完成建设投资30亿元,开辟航线8~12条,其中外贸航线5~7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30万TEU,力争250万TEU,货物吞吐量为7000万吨。
长江口航道治理传佳音
长期以来,长江口因受巨大潮量、径流量和流域来沙量的影响,不能完全释放长江的航运优势。在1998年1月长江口深水航道一期工程上马之前,长江口平均维护水深仅7米,这意味着较大的运输船舶必须减载或转载才能进入江苏沿江,而原材料输入需要“海入江”,外贸产品出口需要“江入海”,长江口航道深度成了制约沿江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
长江口航道增深至12.5米,能满足第三、第四代集装箱船和5万吨级船舶全潮双向通航的要求,同时兼顾满足第五、第六代集装箱船和10万吨级满载散货船及20万吨级减载散货船,乘潮通过长江口的要求。
交通运输部3月14日宣布:长江口12.5米深水航道全线贯通,年内深水航道将延伸至太仓港后,太仓港的优势更加明显。江苏省交通运输厅领导表示,5万吨主力海轮全天候进出,意味着太仓港可以开辟远洋航线,真正由“江港”变成“海港”,从而在更高起点上对接国际市场,对苏南经济的转型升级发挥着重要作用。
加速开辟远洋航线
钱志强在谈到今年太仓港发展的具体措施时表示,要尽快建成投运集装箱三期工程,整合一二三期资源。开工建设华能煤炭储运中心等18个码头泊位。加密近洋航线,突破远洋航线,努力实现内贸干线挂靠沿海所有港口。完善货源开发组织体系,扩大“区港联动、虚拟口岸”覆盖面,向无锡、常州、南通等地延伸。加快“无水港”布局和建设,向扬州、淮安、徐州、南浔、九江等长江沿线腹地延伸,构建长江“驳运快线”。
实际上,在太仓港近几年的发展中,是以“增开航线和加密航班”为首要任务,以“加强区港联动积极拓展箱源”为重要内容。去年进出太仓港的国际航行船舶达2951艘次,同比增长22.7%;外贸货物吞吐量达1333.17万吨,同比增长72.74%,创太仓港对外开放以来的历史新高。
而近期,太仓港与挪威“廉价”集装箱海运公司成功合作,将于4月17日正式推出全球唯一的泛太线周班直航服务,由太仓港起航至美国西岸的洛杉矶港和长滩港,每周一班。这将是太仓港首条远洋航线。
上海作为中国经济中心和长三角的经济龙头、世界第一大货运港、世界第二大集装箱港口,目前航运服务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如引入香港的航运服务理念和技术,对于加强上海港在全球港航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香港港: 强敌还是标兵
今年全国“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支持香港巩固并提升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地位。事实上,近几年,香港也正在思考香港国际航运中心的未来发展。香港也清晰地看到:香港必须发展高端航运服务业,日后如果港口功能萎缩,也不影响香港作为亚洲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
真正的自由港
香港港是世界最繁忙的港口之一。香港海岸线约870千米,位于香港与九龙之间的维多利亚港,水深港阔,面积达5000公顷,可同时停泊150艘万吨轮。标志着现代高效率的集装箱运输,在香港虽然起步较晚,但后来居上,形成了以香港港为枢纽,航线通达五大洲四大洋的运输网。
香港没有采取划设特定区域和制定特别法令的办法,而是致力于使香港全区发展成为一个自由贸易港区。除了优越的地理位置外,香港在区内提供各项便利设施,加强海、陆、空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并制定相关配套措施,如简化海关税制、减免关税等,为不断增长的贸易提供服务。
上港集团总裁陈戌源指出,上海港与香港港服务的腹地不同,上海港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以及亚太地区,香港港则以珠江三角洲为核心,面向全球。他说,香港港作为自由港,在港口环境上有诸多优势,上海港正与香港港进行交流,以期营造更宽松的软环境。
航运产业集群效益显著
现代航运服务业的发展不仅依靠投资来拉动,更重要的是需要依靠航运服务技术、航运服务产品、航运服务市场等通过产业集群的方式产生聚集效应来推动。
香港作为世界公认的国际航运中心,航运船队聚集。至2008年底,香港注册登记的船舶达到1361艘、3964万总吨位;香港港是世界上最繁忙、最高效的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一直名列前茅;香港航运服务业门类比较齐全,是亚洲区域内船舶融资、保险、法律、仲裁、管理和经纪服务中心。
香港亦是国际金融中心之一。历史发展证明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是相伴而生的,金融中心发展源于航运中心,航运中心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国际航运中心的金融业发展解决了航运公司和港口的资金困境,充分发挥了航运投资、融资、结算和海上保险的作用,而运输生产本身也就是国际范围内资金流转的过程。因此,金融服务环境的完善为航运业发展提供金融保障。
航运人才更加高端
香港城市大学法律系属下的香港海事及运输法研究中心于3月初正式投入运作,身兼中心总监的法律系副教授Vernon Nase期望中心能吸引更多海事法专家来港,培育更多海事法律专业新血,支持本地航运相关行业全面发展。香港城市大学校长郭位强调,该校锐意走教研并重路线,期望通过成立海事法律研究中心,加强国际海事法律和仲裁研究,推动香港从事以集装箱航运中转港为主的传统物流中心走向高附加值产业。
与内地其他港口城市相比,香港在航运人才方面无疑领先太多。高度的国际化都市,良好的语言氛围,都能吸引大量的外来高端人才。
而在培养航运人才、培育市场创新意识等方面,香港也有自己的独特做法。比如为了储备香港航运业的后备人才,香港海事处早在2004年就开始推出航海训练奖励计划,鼓励香港年轻人接受并完成航海训练,希望他们日后投身支持港口和航运发展的服务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