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于两个中心《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有利于人才集聚的机制,研究制定吸引各类高层次人才的配套措施,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营造良好、便利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使上海成为国际化高端人才的集聚地,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人才评价的国际比较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以来,“中心”人才队伍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才资源总量由“成长期”进入“稳定增长期”,人才整体素质稳步提高,人才专业门类比较齐全,与国内港口城市相比居于领先地位。但与国际水平相比,上海在航运人才建设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现代航运服务业人才匮乏
通过调查发现,上海航运从业人员中现代航运服务业人才的比重非常低,仅为3.9%,与伦敦的60%差距甚远,与香港、新加坡的差距也较为明显。2007年上海的国际航运保险人才仅有100人左右,而伦敦则超过了3000人。
吸引人才的扶持或优惠政策力度不大
虽然上海市政府和企业已经出台了不少吸引人才的政策,但和境外国际航运中心相比,力度还不够大。例如上海的人才政策主要集中在户籍政策上,表现较为单一。现有的户籍政策中尽管对航运人才有所倾斜,但由于上海市户籍引进实行了总量控制,近年来入沪总量呈大幅下降趋势,来沪工作的外地大学生90%以上仍解决不了户口问题,因此相对于大量的入沪需求来说,该项政策的受惠率仍然较低。
中介组织、人才市场、行业协会发展角色缺位
相比国外强大的协会组织,广泛的会员资源,以及门类细致的专业人才市场,上海的发展才刚刚起步,各类中介组织、人才市场和行业协会屈指可数,在吸引和培养人才方面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以航运金融、保险等高层次、复合性航运人才为例,该类人才的培养一方面需要多年的实践经验积累,这是高校培养体系难以胜任的,另一方面又需要社会的广泛认可,这是单个企业所不能涉足的。这类人才的培养尤其需要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发挥优势,积极组织和参与。
培训及教育投入相对较少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在人才培养和教育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和境外国际航运中心相比,培训及教育投入仍然偏小,尤其在航运中低人才的培训方面,社会培训机构由于投入资金较少,普及培训率低,而企业在职业培训方面考虑得更多的则是庞大的投入支出,一些企业仅对员工进行一些象征性的在职培训,缺乏对人才系统性和有针对性的培养。
生活环境不利于人才引进和发展
除户籍政策已经成为目前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人才瓶颈外,上海地区的生活成本也很高,尤其是房价水平,给刚走进社会的应届毕业生造成了很大的生活压力。
缺乏一批熟练运用外语直接工作的人才
上海已经具备了较高的国际化知名度,但是客观上讲,与香港、新加坡和伦敦相比,上海的英语语言环境还是有较大差距。
思考与建议
推进航运人才集聚工程
1. 以产业集聚带动人才集聚。争取国家层面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政策倾斜,以及航运对外开放的先行先试,以更具挑战性和发展空间的事业舞台吸引人才。争取上海市层面对地区总部企业、现代航运服务企业、国际组织的分支机构等落户上海给予审批及税收等方面的优惠,通过“筑巢引凤”广纳贤才。
2. 以政策优惠吸引人才集聚。建议制定人才的特殊引进政策,放宽入沪条件。加大对人才的资助力度,入选市一级“基金”或“专项资助”的人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给予资助;进一步改善人才的待遇和生活条件,在航运服务集聚区建人才公寓,优先解决人才子女教育及配偶就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