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直航铸就台湾港口业的“定海神针”
www.jctrans.com 2009-2-22 9:12:00 《航运交易公报》
宁 潇 徐剑华 一面是本土需求持续疲软,一面是金融海啸的逞威,本就显露颓势的台湾港口业太需要这针强心剂——两岸三通。 历经60年的阻隔,2008年12月15日“两岸三通”正式扬帆起航。“海峡两岸三通”选择在这个时候启动,对于台湾经济有其重要意义。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台湾民间消费年增长率保持在平均7.8%,2000年下滑至2.6%,2008年第二季度更是惨跌到1.1%;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市场动荡风浪还未平息,目前又逐渐侵入到各国实体经济系统。本土需求持续疲软,金融危机不期而遇,内忧外患的双重冲击下台湾需要的是一针强心剂。 作为关乎经济发展和安全的命脉行业,台湾港口在近十年里由兴转衰,印证了台湾近几年经济的不济。曾是全球第三大集装箱港口的高雄港,2003年开始排名接连下滑,2007年更是跌到全球第8位,预期2008年高雄港很可能被汉堡、广州和宁波-舟山港超越,首次跌出前十而名列第11位。港口航运业者对海峡两岸直航寄予厚望,台湾港口能否抓住这一契机重振昔日“亚太营运中心”的雄心? 台湾港口,曾经的辉煌 20世纪90年代初,全球二十大集装箱港口中,台湾坐拥高雄、基隆两港。反观如今,从叱咤风云到江河日下,背后究竟隐藏了什么?90年代台湾GDP增长率年均在6.4%,2000年后逐渐下滑到3.7%,从中可窥见台湾港口衰败的部分动因。 经济转型与制造业迁移 20世纪60-80年代,台湾以外向型经济为发展模式,从事经济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加工,被誉为“世界工厂”。这种发展模式尽管比较落后,但为台湾港口的初期发展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货源。 80年代以后台湾经济寻求转型,台湾制定了以“科技导向”为宗旨的产业政策,大力扶植电子产品和精密仪器等高新技术产业。据统计1986-1998年期间,制造业中高科技比重由18.8%提高到43.7%。2000年台北市提出营造高科技产业聚落。高新技术产业尽管附加值较高,更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但同时由于产品体积小、重量轻的特点导致部分货流由航运转移至航空业。台湾由此而列入亚洲“四小虎”行列。 经济转型过程中,台湾提出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大陆和东南亚地区迁移的发展策略。当时恰逢祖国大陆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发展初期,急需大量投资,加之大陆土地、劳动力成本低廉,又有很多优惠政策,进一步促进了台湾当地制造业的外流。据统计目前台湾高科技企业的制造中心80%都已转迁到大陆。 大陆港口发展壮大的冲击 20世纪90年代大陆港口发展刚刚起步,沿海还没有能和台湾相抗衡的港口,无论在硬设施还是软设施上都处于劣势。由于大陆许多港口航线班次和密度不足,大批货物不得不舍近求远选择日本、韩国、新加坡及台湾和香港地区作为远洋航线的中转枢纽,这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台湾高雄及基隆港的高速发展。 90年代随着台湾制造业向大陆迁移,一方面造成台湾港口货运量外流,另一方面由于当时大陆没有能与台湾相匹敌的港口,远洋航线又不得不选择台湾港口挂靠,由此促成了台湾港口在90年代的高速发展。在经历了90年代的蹉跎,2000年后大陆港口发展进入快速通道,出现了上海、深圳等一批世界级大港。港口软硬件的完善,使得远洋航线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许多航线不需要在台湾中转而直接在大陆港口卸货或者转运,这才使得台湾货运外流的影响逐渐显现出来,导致近年来台湾港口业的低迷。 长期的政策限制 早在1995年台湾地区经济主管部门就提出三阶段推动“台湾成为亚太营运中心”,计划在2000年成为“亚太营运中心”,当时看来是何等的雄心壮志。然而由于种种因素,2000年后计划惨遭搁浅。 台湾80%的商机在大陆是不争的事实。如果两岸直航早在90年代就能实现,也许现在的台湾早已成为区域营运中心了。而香港港口则依托大陆腹地推动中转货量陡升,迅速崛起而雄霸世界最大集装箱港宝座十余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对台湾来说,政策的开放才是最关键的因素。 直航:挑战与机遇并存 《海峡两岸海运协议》协定两岸先开放74个港口,其中大陆63个港口、台湾11个港口。直航开放以前,大陆货物运往台湾主要通过三条路径:大陆北方港口弯靠日本石垣岛或韩国木浦港,南方主要经香港转运。直航后不必再挂靠第三地,包括转运文件单据费用、燃油费、停泊费,航程时间缩减产生的运力投入都将大大削减,由此为两岸航运业节省的开支相当可观。据测算,一艘航行于上海和高雄之间经日本石垣岛弯靠的集装箱船,直航后运距缩短30%,运时节省近一天,每吨货物运费节省3美元。直航对台湾航运港口业整体发展的促进作用毋庸置疑,但由于台湾诸港地理分布和功能定位的差异,两岸直航对其影响不尽相同。 两岸海空全面直航后,台湾海空港口定位也将全面调整。据台湾地区交通主管部门规划,台湾四大国际商港,初步敲定基隆港为“加值型物流和客运港”,台中港为“油品输运港”,高雄港为“转运及自由贸易港区”,花莲港为观光休憩港。 高雄港——“转运及自贸港区” 高雄港地处台湾西南部,而台湾制造业主要聚集于北部地区,这使得高雄港缺乏庞大的经济腹地。早期以出口为导向的高雄港发展到一定时期,必定遇到吞吐量增长的瓶颈。台湾当局也早意识到这一点,1995年提出高雄港“境外航运中心”政策,利用高雄港地处美、欧、亚海运要道的优势开展转运服务,部分解除外国船舶营运两岸航线的限制,以不通关、不入境的方式,开放大陆与台湾之间的第三地转运业务。1997年高雄港与福建马尾、厦门港口实现“试点直航”。这些使得20世纪90年代初期曾一度出现徘徊的高雄港重现生机,并连续6年蝉联世界第三大集装箱港口,可谓风光无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