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金融危机,港口业亟待结构调整和发展转型
www.jctrans.com 2009-11-14 9:04:00 上海航运交易所
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和货物吞吐量通常被视为宏观经济尤其是国际贸易的“晴雨表”,而低迷是2009年世界港口业的基调,吞吐量和经济效益持续同比大幅降低。严峻态势下,港口业如何走出金融危机?10月28日在上海召开的2009港口科技国际会议上,与会的政府官员、港口专家们从第四代港口兴起、港口供应链发展等趋势和上海港的实践出发,探讨了金融危机下如何加快港口结构调整、如何增强海关作用等相关议题。 第四代港口的启示 港口功能的演进发展总是呈现出由简单到复杂、由粗放到精细的过程,港口发展也不例外。目前很多港口都开始提出将“第四代港口建设”作为下阶段的发展经营目标。那么,第四代港口究竟是怎样的?它有哪些主要特征使之受到众多港口运营商的重视? 大连海事大学港口与航运研究所所长孙光圻认为港口代际划分的核心标准是港口的功能定位,其中港口的功能主要是指运输功能,工业、商业和服务功能,物流功能。第三代港口的组合或者迭加,不能在逻辑上产生新一代港口的概念。 他认为,国际经贸态势的发展,驱使港口与其所在城市及陆向腹地经济的建设与发展融为一体,港口成为其所辐射的广大区域的经济发展的基地。第四代港口不仅是物资交汇、物流聚散的连结点,而且是一个具有积极主动意义的综合运筹和处理物流生成及运动的基地。第四代港口的特征主要有三点:拥有广阔直接的陆向经济腹地;与所在城市融为一体;具有现代化港口的最新技术和服务特征。 孙光圻认为,第四代港口的出现与发展对中外港口有着很大的启示作用。第一,第四代港口未来应该会出现在欧亚大陆、美洲大陆、非洲大陆等幅员辽阔的陆域。第四代港口拥有直接配置资源的优势,其所在的地区和国家必然会获得国际竞争优势。因此,第四代港口建设不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吸引海向腹地中转,而应该放在培育、吸引陆向腹地物流上。第二,第四代港口其实就是今天所谓的国际航运中心。因此,应重点培育陆向腹地的国际贸易物流,发展具有雄厚的国际竞争实力的资源配置型港口城市;应该充分应用“中国因素”,促使国际航运中心向第四代港口转型。第三,不是所有的第三代港口都有可能发展成为第四代港口,也不是所有第三代港口都有必要发展成为第四代港口。因此,必须进一步优化港口布局,避免港口之间的竞争,避免一拥而上地建设第四代港口。 港口供应链服务高速发展 随着供应链在中国的不断发展完善,目前出现了许多专业的供应链管理企业,从事企业供应链服务外包,为生产制造和商贸流通企业客户提供订单管理、财务结算、资金管理、物流管理、数据处理等多方位的供应链管理服务,帮助生产制造和商贸流通企业简化作业流程,加快订单执行速度,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效益。 第四代港口强调柔性港口的理念。港口作为供应链中的一个环节,在兼容港口功能的基础上,强调港口之间的互动以及港口与相关物流活动之间的互动,满足运输市场对港口差异化服务的需求,提供精细的作业和敏捷的服务,促使与港口相关的供应链各环节之间的无缝连接。 从这个角度出发,深圳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副主任马勇智认为港口融入供应链是当今世界港口发展的一大趋势。他判断,随着经济全球化,货物流通量逐年增大,现代港口物流已经进入全球供应链管理时代。根据现代港口的发展特征,港口不仅仅具有物流的功能,其作为供应链中重要的服务和生产提供商,已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有了相当重要的位置,而且作为其中的联系环节,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马勇智表示,当前,港口供应链服务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正在向第四代港口转型升级,但是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政策环境制约港口供应链企业的发展、港口供应链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运输行业发展不平衡影响港口供应链服务水平等等。但是,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和金融危机的影响,港口企业融入供应链体系已是大势所趋,港口只有加强与供应链管理企业的合作,提升供应链管理水水平,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港口物流服务供应链,才能提升国际竞争力以及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地位。 港口应加快结构调整 此次金融危机中,港口行业面临的挑战非常严峻,在等待贸易大环境转好的同时,港口还需要从内部出发,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转型。 港口专家王海平认为,当前,港口要为促进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就要把增长的基本立足点放到扩大内需上来,中国市场是世界潜力最大的市场,促进消费、扩大内需应是长期的政策,应进一步加强港口与腹地的合作共赢;进一步在“区域综合交通大合作”、“港航合作联盟”、“现代物流网络化”、“内陆无水港”、“自由贸易港”、“港腹区域大通关”等卓有成效战略的实施中上新水平;进一步促进临港产业群的协调发展;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三通”的发展;进一步开辟新航线、拓展新市场、形成新品牌。总之,港口一定要在“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中走在前列,为又好又快发展港口经济打下更扎实的基础。 而在港口和临港产业的投资中,不仅要着力吸引投资,更要重视调整投资结构,抓住大项目好项目的落实,实现从GDP为中心到以人为本发展为中心的转变,避免急功近利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进一步优化结构、提高效益、节能降耗、保护环境,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让每一个投资项目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实现港口经济在更高水平上的可持续发展,在可持续发展港口经济中始终牢牢把握主动权。 王海平表示,当前,港口在全面协调好“保增长、调结构、上水平”的关系中,要全面正确理解国际宏观经济政策的内涵,下功夫做好“十二五”规划的编制,下功夫制定或完善振兴港口的有自身特点和品牌的发展战略,既要在克服当前困难“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中真见成效,更要在推动港口经济实现长远的科学发展上,按照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力发展港口的特色,提升港口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创港口新的比较优势。 加强海关在综合性 港口中的作用 海关是守护国家经济大门维护国家经济利益的执法机关,主要担负进出境通关监管、税收征管、加工贸易和保税监管、贸易统计、海关稽查、打击走私、口岸管理等职责。 上海海关副关长于申表示,海关在综合性港口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首先,能够为促进港口功能多元化提供政策环境。海关提供优质的保税监管服务,是实现港口保税等业务的必要条件,将进一步提高港口对贸易和投资的吸引力。其次,能够为增强港口竞争力提供有效支持。对于一个国际性港口,通关效率的高低对于吸引外贸业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三,能够为提高港口安全水平提供有力保障。充分发挥海关在跨国货物流动中的管理作用,维护港口及供应链安全,已经成为各国政府所共同关注的焦点。 于申通过上海海关的实践进一步阐述了海关对于提升港口物流水平的重要性。近年来,上海海关坚持从提升港口物流水平入手,大力推进海关通关监管制度改革,不断提高口岸通关效率,降低企业通关成本,优化口岸通关软环境,努力推动增强上海港口竞争力。一是深入推进大通关系统工程。二是不断创新海关通关作业模式。三是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建设。四是保税加工监管改革。五是积极推动上海电子口岸建设。六是大力保障港口物流安全。 上海加快 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上海港近年来的发展引人关注,已经成为国际大港。而在此背景下,国务院提出要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上海市交通运输和港口管理局副局长葛明明认为这主要是基于以下三点:第一是为了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航运和港口是为先进制造业提供原材料和产成品运输的主要交通方式,是先进制造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和支撑条件。第二是为了带动长三角地区和长江流域经济发展。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是推动长三角城市群和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第三是为了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再分工。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是我国参与国际地缘政治格局重构和经济一体化地域分工的战略需要。 葛明明表示,在新一轮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上海交通运输和港口管理局的工作目标是:促进区域港口合作联动,努力形成以上海为中心、以江浙为两翼,以长江流域为腹地,与国内其它港口合理分工、紧密协作的国际航运枢纽港;推进集疏运设施建设,努力形成规模化、集约化、快捷高效、结构优化的现代化港口集疏运体系,实现多种运输方式一体化发展;营造港航发展软环境,努力形成便捷、高效、安全、法制的港航运营环境,支持港口和航运业务发展;提升现代航运服务水平,努力形成服务优质、功能完备的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增强港航资源支持持续发展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