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制造:外部环境趋紧景气期仍未结束
www.jctrans.com 2008-5-20 9:28:00 顶点财经
造船业受替代品和新进入者的威胁较小,但来自上下游的压力却逐步加大,尤其是上游钢铁等原材料和配套设备供应商方面的成本压力,正慢慢侵蚀着造船业的利润空间;造船业行业内部中日韩三国鼎立局面初步形成,其他国家暂不具备与其竞争的实力。 全球造船业仍处于景气期,此轮景气持续时间之长、景气度之高前所未有。2008年全球造船业很可能出现适度回落,但这并不代表造船业从此进入低迷阶段,我们倾向于认为2008年及以后全球造船业将由高度繁荣转向中度兴旺。 全球造船业正加速向中国的产业转移。凭借在船舶制造成本、海岸资源上等的比较优势,中国已在常规船方面的竞争优势已经超过韩国。中国赶超韩国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只是时间问题。但中国在造船技术、生产效率以及基础设备等方面与日韩仍有一定差距,而且人民币升值、劳动力、原材料价格上涨等方面的压力逐步加大,都给未来中国造船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是我国造船业的两大主干将。本轮全球造船业的高度兴旺为中国造船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得益于全球造船业产业转移和我国政府的大力扶植,近五年来中国造船业的发展用飞跃来形容并不为过,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造船业下一个竞争焦点将会是在高技术附加值船舶和配套设备的研制上,一旦造船业高位回落,甚至转而进入低迷状态,那些拥有高经济附加值产品及业务的公司更具持续成长优势。两大造船集团除了造船主业外,非船业务也占一席之地,抗风险能力明显强于以船舶制造为单一主业的地方船厂。而且从业务上看,相比于以船配为主业公司,一段时间内,以造船为主业的公司更具实力。 除了受益于整个造船业的景气,经营业绩大幅提升,后续的资产注入仍会是两大集团旗下上市公司的关注焦点。综合个方面因素判断,建议增持中国船舶和广船国际,谨慎持有中船股份。准备上市的中船重工股份公司,极有可能继承集团拥有的国内实力最强的船配资产,值得关注。 一、全球造船业呈现中日韩三足鼎立格局 从波特的行业五力竞争模型分析,造船业受替代品和新进入者的威胁较小;但来自上下游的压力却逐步加大,尤其是上游的供应商方面的成本压力,正慢慢侵蚀着造船业的利润空间;造船业行业内部集中度较高,基本形成中日韩三国鼎立的竞争局面。具体分析如下: 造船行业内中日韩三国鼎立 在全球众多造船国家中,各国船舶工业的规模、能力、产量、技术水平和竞争实力的差异很大,新的世界造船竞争格局已经形成,总体上可以划分为三大阵营,即以韩国、日本和中国三大造船大国为第一阵营;以德国、意大利、西班牙、丹麦、波兰和中国台湾等若干个重要造船国和地区为第二阵营;以数量众多的较小造船国家为第三阵营。中、日、韩三足鼎立的局面初步形成,欧盟凭借高复杂船舶市场的优势偏安一隅,其他国家在这一领域还很难构成竞争威胁,未来中、日、韩三国之间的竞争将是全球造船业格局发展的主旋律。 供应商和需求商的谈判能力整体较强 随着造船规模的迅速扩大和新兴造船企业的不断涌入,钢材等原材料和配套设备日益紧俏,买方市场环境下,供应商更具谈判优势,除了大型造船企业有一定的议价能力,其他大多企业只是内部消化成本上升的压力。同时,虽然航运运力投放需求较大,但由于全球造船业低附加值船型同质化严重,因此基本按国际市场行情定价,但航运企业在船企选择方面有更多余地;稍有不同的是,能够承建高附加船型的船企较少,相比于航运企业等需求方,造船企业更具话语权。 替代品和新进入者一段时间内够不成威胁 船舶运输的主要替代品为航空运输,但相比于海运,航空运输虽有时间快,方便灵活等优势,但运输成本太高,而且承运能力也远远低于海运,不适于铁矿石、煤炭等大吨位货物运输。近年来,东欧及越南、印度、巴西也在加快发展造船业,相比于中日韩更具低成本优势,但由于技术、规模等限制,中短期威胁不大;船市持续兴旺,一些航运企业也加入到造船领域,带有一些投机性的色彩。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在继续坚持经济建设为重点的基础上,逐步加大了对国防的投入力度;国防费保持年均10%以上的增速,尤其是近年来,平均增幅提高到了17%以上。其中装备费的比重一直保持在33%左右的水平,依此趋势,2007年以后将超千亿元。 二、全球造船业将由高度繁荣转向中度兴旺 在世界经济、新兴经济体快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等诸多内在因素的带动下,包括干散货、原油、成品油、集装箱、LPG、LNG在内的全球贸易量节节攀升,作为低成本贸易方式的海上贸易表现更是突出。海上贸易量的快速增长,直接带动了航运业的大发展,进而带动了造船业的持续景气,本轮全球造船业高景气也正是得益于国际航运市场多年的繁荣。 另外,近年来整个行业国际规范、规则及标准接连生效,单壳游船淘汰等非市场因素也推动了船市的走强。据统计,目前油船船队中,单壳油船仍占四分之一以上,2010年前需要淘汰的单壳油船约为9000万载重吨。 当前,全球造船业仍处于高景气期,此轮景气持续时间之长、景气度之高前所未有。经历了持续5年的繁荣后,尤其是2007年的“井喷”后,未来全球船市走势如何成为了关注焦点。 英国克拉克松研究公司对后市发展持乐观态度:认为尽管市场整体兴旺程度可能会弱于当前,但未来大型船舶需求比重还将呈上升趋势;若世界经济年增长率保持4.5%的较高水平,2008年~2020年期间年均新船需求量预计为9630万载重吨;若世界经济年增长率保持3.5%的较低水平,2008年~2020年期间年平均新船需求量只有6300万载重吨。 韩国造船工业会认为,2015年前国际造船市场平均成交水平为9600万载重吨,但是2016~2020年可能再度回升至10500万载重吨水平。 中国船舶工业经济研究中心包张静研究员认为,2008年及以后全球造船业或将由高度繁荣转向中度兴旺。从造船市场更远发展趋势看,国际宏观经济尤其是新兴经济体发展持续看好,造船市场需求结构也由过去单一游船为主转变到以游船、散货船和集装箱船多种主体的需求结构,波动中上升仍将是国际造船市场总的发展趋势。 船市场主要取决于散货船、有船和集装箱船三大主力船型的表现。由于交船高峰和运输需求增长的差异,不同船型价格以及需求量增长并不一致。总体来讲,受制于产能不足,价格仍将维持高位。2008年散货船市场依然看好,中国铁矿石进口和世界粮食进出口将会继续支撑这一市场。中国原油进口量的增长和IMO提前淘汰单壳油船的规定增强了投资者信心,油船价格将保持较好水平,很可能成为继2007年散货船之后的又一亮点;相比较而言,集装箱船市场前景较难把握,集装箱船的建造取决于集装箱航运需求量,预计未来订造量恐难高过近几年水平,行情可能会逐步走低。 虽然美国经济增长将比上一年有所放缓,但由于全球包括中国等世界新兴经济体在内的经济和贸易都非常强劲,全球总贸易量仍将持续繁荣,航运增长趋势还在继续,因此将持续带动造船业的发展;另外,由于不同船型市场走势的交替向好,造船周期对行业的影响已经逐渐在减弱。诚然,期待全球造船业长时间高位运行很不现实,2008年全球造船业很可能出现适度回落,但这并不代表造船业从此进入低迷阶段,我们倾向于认为2008年及以后全球造船业将由高度繁荣转向中度兴旺。 三、全球造船业加速向中国转移 造船业作为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是特别明显的全球转移产业。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日韩凭借其在劳动力、土地等资源方面的优势,逐步挤掉了欧洲的霸主地位,实现了造船业欧洲向日韩的转移;日本也在1956年首次超过英国,居世界第一位。第二次产业转移过程中,韩国凭借其成本上的较大优势以及在技术上的快速接近日本,于2000年赶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国。随着韩国国内造船成本的不断提高以及海岸线的局限,中国在船舶制造成本、海岸资源上的比较优势逐步凸现,相对日韩,中国在劳动力成本上具备10%的成本优势,该优势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维持,使得中国在常规船方面的竞争优势已经超过韩国。尤其是在全球造船业景气回落的环境下,中国的低成本优势将会更加显著,使得中国造船业的景气期将明显长于全球景气水平。 中国造船业的发展速度明显高于日韩,中国造船技术差距与日韩相比将逐步缩小,国际竞争优势逐渐提升,中国超越韩国、成为下一个世界船舶制造中心的趋势已十分明显,只是时间早晚问题。 我们也要注意到,虽然我国造船企业与日韩企业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但在生产设备和建造工艺等方面整体仍远远落后于日韩企业。自主设计的三大主流船型经济性指标偏低,高新技术船舶依赖国外设计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设计门槛亟待突破。配套业发展滞后,关键设备严重依赖进口。而且,国内造船业能源资源消耗较高,生产效率低下,大概是韩国企业的1/5到1/6,韩国造船企业目前正全力以赴拉大同中国之间的技术差距。低水平造船产能将大大减弱我国造船业未来抵御风险的能力,超越韩国,成为新的世界造船霸主,中国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与日韩相比,同类船型,尤其是低附加值船型上,我国在价格上确实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也正是凭借于此,我国造船业才有资本和日韩叫板。然而,人民的持续升值正在逐步弱化这方面的竞争优势。而且,目前我国造船企业手持订单中83%为出口船舶,绝大部分是以美元计价的远期合同,金额超过500亿美元,最远的合同交货期为2011年,如果每一美元兑换人民币减少1分钱,账面损失就达到5亿元人民币,如果人民持续升值将会给已签订合同造成巨大损失。 另一方面,劳动力、原材料和配套设备等成本刚性上涨,也给我国造船企业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人民币持续升值、成本刚性上涨已成为现阶段造船产业向我国转移的最大考验。 四、我国正由造船大国迈向造船强国 1、两大集团为主干将 从企业性质来看,我国造船工业呈现以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组成的受中央直接管理的两大型企业集团和众多地方民营企业的格局。 我国造船行业的两大主要集团公司以长江为界划分,长江以南为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简称“中船集团”),俗称“南船”;长江以北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简称“中船重工”),俗称“北船”。中船集团主要集中在10万吨级以下的船舶制造,其长兴基地和龙穴基地将开发10万吨级以上的船舶制造;目前大型船舶制造厂主要都集中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 伴随着这一轮船舶业的景气周期,我国各地方民营造船企业也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凭借其机制灵活、利益直接、效率较高等诸多优势,三大指标显示,已经占据了我们造船业的半壁江山。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已形成了一批骨干企业。南通中远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江苏新世纪造船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新时代造船有限公司、扬州大洋造船有限公司、江苏扬子江船厂、江苏熔盛重工集团的造船完工量、新承接订单量、手持订单排名进入或部分进入全国前10名之列,正成为我国船舶业发展的另一股强劲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