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外电报道,据《南华早报》消息,东方海外(OOCL)首席执行官董立均日前在新加坡的“Sea Asia 2013”会议上表示,中国大陆2001年入世后开始的制造业和外包向中国的转移趋势可能已经终止,但制造业返回欧美的程度被夸大了,他说:“至少在一段时期内,中国仍将保持竞争力。中国的供应链基础设施是难以轻易被其它市场所复制的。”
董立均的观点得到了其它班轮业高管的支持,太平船务(PIL)执行董事张松生2周前曾表示,一些产品的生产在转移出中国后,又返回了中国,原因是考虑到物流和运输的可靠性,中国的总成本更低廉。张松生还表示,亚洲区内集装箱贸易量已经超过了跨太平洋航线,他预测,到2030年,亚洲区内和亚洲至中东的集装箱运量将是目前水平的6倍,“中国将更重视和亚洲以及非洲国家的贸易”。
美国总统轮船(APL)总裁Kenneth Glenn则表示:“我认为,拉美已经并将继续从近包(near-sourcing)中获益,很明显,拉美为北美和本地市场的生产正在增长,中东地区的近包市场也在发展。”马士基航运(Maersk Line)亚太区首席执行官Thomas Riber Knudsen认为,亚欧线和跨太平洋航线的增长仍将“低迷”,“5%的增速已经一去不复返”。他预测,太平洋航线今年的增速将只有很低的个位数,2014年将有所增长。Knudsen还表示,“欧洲看来相当疲软”,目前没有增长,今年晚些时候货量会增长1%至2%。他说,班轮业的市场条件至少比干散货和油轮市场要好,但班轮业还很脆弱。
Knudsen还介绍,过去10年来,亚洲至美东的货物都通过巴拿马运河运输,而到今年年底,马士基将有一半的货物通过巴拿马运河运往美东,另一半将通过苏伊士运河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