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运服务是《总体方案》扩大开放的重点领域之一,其中已经明确的政策,对包括中国远洋、中海集运、马士基等中外航运企业都将有一定的影响。那么,这些企业是否已经开始动作?它们将如何“变现”这次自贸区改革的“红利”?
据了解,目前多家航运企业都在加紧研究自贸区新规。中国远洋的相关人士告诉记者,目前集团正由专门的部门负责了解和研究相关政策。有消息说,中远航运已宣布在洋山保税港区设立了全资子公司,注册资本为2亿元,以自有资金出资,主要从事国际远洋货物运输和国内沿海货物运输、船舶租赁代理以及买卖等业务。其落子洋山保税港区,除享受洋山港区航运企业从事国际业务免营业税外,也可利用上海港开展沿海拼货业务。
中海集团的一位工作人员在采访时认为,自贸区航运政策主基调是开放的,首先这次的政策红利并不是给企业提供优惠政策,而是开放程度加大,这对国内航运企业来说未来竞争压力将加大。其次自贸区有聚集效应,吸引的是内外资企业到这个创新平台上来,只有企业达到一定的量才有规模效应,因此短期内对航运企业的影响还显现不出来。再次是联动效应,航运企业应认真研究政策,创新模式,发挥自己的优势,整合企业内外部优势资源,才能实现多层次互动。
马士基航运给予记者的回复是:“我们认为上海自贸区关于解除限制规定和促进贸易发展的政策令人鼓舞,但是目前为止我们尚未看到这些政策对于马士基在上海业务发展的具体影响。”“我们希望上海自由贸易区的成立能够进一步促进上海港的贸易自由化,并允许外国航运公司在上海从事国际转运业务,从而提高上海港的货量,并降低中国的外贸成本。”
沿海捎带业务的放开,航运企业对这一红利的反应也较为热烈。中海集运相关人士表示,《总体方案》允许非五星旗船在国内沿海港和上海港之间的沿海捎带业务,对公司降低中转成本上将带来利好,但具体的影响尚待统计。“以后相关船舶货物的中转不必再到韩国釜山港等港口中转,降低了中转成本”,该人士表示,“而成本的降低,也会带来价格上的优势。”
对于本次上海自贸区放开航运和船舶管理的股比限制,航运业的普遍声音是:外资实现对船舶运输企业控股后,便于更好地运用其国际化的经营管理能力开展国际船舶运输业务,有助于提振中国的航运市场。
据悉,上海海事局方面为适应自贸区要求,海事部门参照新加坡、香港等国际港口的经验,采取国际上通用的船舶登记制度,已制定出适应国际航运发展的开放性方案。
此外,上海自贸区方案落地后,各地开始紧锣密鼓地展开布局,希望成为下一个自贸区试点,分享“自贸区红利”。中国正申报自贸区的城市有广州、厦门、天津、重庆、武汉、舟山等。
天津市政府透露,具体方案已经上报国务院,广东已经正式申请设立南沙、前海、横琴“国家区”,重庆准备了“二合一”方案,武汉打好了“地基”,大家都在力争第二,不过谁将成为下一个自贸区?悬念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