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飞马进出口有限公司的毛女士13日刚从国外洽谈业务回来,立即从上海飞往北京出席商务部召开的中国同欧盟纺织品贸易谈判结果通报会,之后又马不停蹄地赶回上海参加15日傍晚的上海纺织企业紧急闭门会议。
15日,毛女士与东方国际集团综合业务部部长郭福荣连夜赶往南京,向商务部领导提交盖有上海74家纺织企业鲜红公章的“陈情书”。
“我们这次去就是把‘陈情书’交在鲁司长手上,按照12个月出口额来定配额基数本来就是我们的要求,当时跟欧盟谈判也是以此为基数的,这样做才能公平、公正、合理。”昨日,代表74家上海纺织企业赴南京“陈情”归来的毛女士告诉本报记者。
商务部
昨日在南京市夫子庙状元楼召开内部会议,协调纺织品出口比率分配。
事关出口比率,15日晚,上海东方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纺织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牵头的上海几十家纺织企业代表召开紧急闭门会议,立即动手起草“陈情书”。
上海纺织控股集团经济运行部部长徐天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证实:“我们公司负责外贸的李总参加起草‘陈情书’的。”
对计算基数不满是“陈情书”的主要内容。毛女士说,“因为1~5月份是强出口、强报关,好多企业把市场扰乱了,只有按照12个月标准对各类企业都比较合理,更何况像有的服装出口还有季节,有时差,比如前期出口量大,后面就没有出口数了,像我们公司去年1~12月出口1.9亿美元,今年前5月才2000万美元。”
郭福荣告诉记者,5月24日商务部出台的《临时出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是以一年的出口基数为标准来分配出口比率的,而商务部13日在北京召开的通报会拟以1~5月份的出口基数为准来分配比率。
郭福荣解释说,“我国在同欧盟谈判时也是以12个月的出口基数为标准的,而对内管理若以半年的出口量为基数,内外有别是站不住脚的。”华源集团一位负责外贸的中层也有同感。他说:“商务部以1~5月份的出口基数为出口比率分配标准是很不公平的,因为1~5月份纺织品急剧增长主要是由外资、三资和原来没有正常出口的民营企业引起的,有的客户跟我反映,这些企业都是囤积了很多产品,由于它们以前没有配额,都等到今年1月1日配额取消后不计成本一下子冲出去,造成市场秩序混乱,给人很不好的印象,争端随之而来。”
该中层解释道:“这些企业之所以会这么做,是因为外资、三资企业都是改革开放后起来的,它们的配额有限、历史根基弱,民营企业也是如此,而像大型国有企业,比如东方国际集团,它有几十年的历史,形成了固定的客户资源,有雄厚的生产经营能力、有技术、人才、配额的传统优势,所以不会像它们那样采取短期行为。而且这些外资企业、三资企业很多都有外方老板,它们低价出去到美国投资方手上可以待价而沽,所以它们急切过关,而正常生产企业一般是平衡生产、均匀接单。”
事实上,欧盟同中国谈判的计算增长比率的时间区间是2004年3~4月到2005年2~3月。
郭福荣表示,“中欧谈判取得的成果,企业都感觉不错,一致赞同,因为总体上能谈下来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大的成效,至于出口增长比率是另外一回事,只有这样安排出口才能建立有序的贸易环境,这是件好事。”
上海针织行业协会中介联络部主任陈国祺表示,“政府早点出台这个分配细则,企业才能明确地考虑下半年和明年的生产定位。”
陈国祺说,“现在美国海关每两个星期就公布数据,清关率达到什么程度都很清楚,而欧盟却没有提供这样的便利。以前有配额,各家自己核算成本去买配额决定做不做单、能不能出去;现在没有了配额,而比率又没有分配下来,所以反而无所适从了。”
陈国祺说,“不管是坏消息还是好消息,分配比率总归早出来好,越到后面对企业越不利,企业都希望不要停产,利多利少是另外一回事。”
本报记者从南京当地媒体获知的消息称,商务部外贸司司长鲁建华昨天在南京的协调会上已经表示:“从宣布‘管理之日’起,后一个月的这一天配额开始施行。这一天往前推12个月,出口总量就是整个配额基数。”
鲁建华在会上表示,“在这12个月之中,一体化之前,出口权重占30%,按全球市场来计算;一体化之后,出口权重占70%:对设限市场70%权重,非设限市场30%权重。”
“这已经是基本定论,到具体执行可能还要有一个过程。”鲁建华说,此次内部会议确定下来的配额分配方式是今年的,明年的配额要“等到明年再看”。
但“管理之日”目前还没有最后确认。外贸司另一位官员透露,“可能大概再过两三天就会公布具体的‘管理之日’”。
昨天截稿前,本报记者致电鲁建华下榻的宾馆,其助手接电话说,“鲁司长还在开会,统计今天会议情况。”
毛女士则表示,“如果商务部这样表态,我们很满意,也感到我们的‘陈情书’没有白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