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国将建立一个专门机构,专门监督中国遵守国际贸易条款的情况。这是美国首次建立针对特定国家的执行办公室。
2006年2月14日,在中美经贸论坛上,商务部副部长易小准向“中美经贸严重失衡”的论调做出了回击。易小准认为,美国对华贸易出现了比较大的逆差,根本原因在于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制造业大量向中国转移。中美经贸合作并非如再创新高的中美贸易逆差所显示的那样失衡,美国在其中也获得了巨大的利益。
据统计,中美两国贸易额已经从1979年的25亿美元跃升至2005年的2116亿美元。现在美国是中国的第一出口大国和第二大贸易伙伴,而中国是美国的第四出口大国和第三大贸易伙伴。巨大的贸易往来也造成了巨大的贸易差额。中国海关的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为1018.8亿美元,而美方的数据则是这一数字的近两倍。
易小准对巨额贸易顺差进行了结构性分析。他表示,2005年中国出口总额中,有58%来自外商投资企业,在2005年中国近1019亿美元的贸易顺差中,在华外商投资企业的贸易顺差净值达844亿美元,占到总额的83%。如果我们把这一部分扣除,那么中国的贸易顺差仅为175亿美元。
同时出席论坛的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指出,美方公布中国对美的贸易顺差数据的巨大差别,源自于各自不同的统计标准。美方用的是以“原产地”为原则,中国从中国香港出口或者从其他国家出口的都算到中国的账上。此外,美方统计进口按到岸价格、统计出口按离岸价格,也导致出现了运输、保险费用的差价。
英国《金融时报》对此报道说,美国对华建立执行办公室是空前之举,即便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与日本贸易高度紧张的时候,也没有设立针对特定国家的工作组织。
“山雨欲来风满楼”。作为对美贸易顺差主要原因之一的中国纺织品出口,在2005年已经经受了发达国家早已设计好的有组织的反击。在多年被动配额的压制下,当生机勃勃的中国纺织业在后配额元年准备发挥优势时,欧盟的反倾销调查在前,美国的“特保”在后,甚至遭遇了海关封关、占用2006年配额的严峻考验。
但是,无论是传统的贸易壁垒,还是发达国家设置的技术壁垒,以及保证纺织品在生产、使用和回收过程中的“绿色”要求和企业社会责任的“蓝色”要求,都不能阻挡中国纺织工业前进的步伐。正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的百般刁难,使中国纺织企业在加强自主创新、实施品牌战略、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正如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在今年的纺织工业发展与改革工作会议上所总结的:“十五”期间,中国纺织工业全面融入全球经济并备受世界关注,“十五”也是行业发展最快、技术进步步伐最大、质量效益提升最好、市场活力发挥最充分的时期。
值得欣喜的是,2005年下半年,我国已经有更多的纺织企业把目光放在加快培育自身核心竞争能力上。现在,美国政府关于建立针对中国贸易的执行办公室的决定再次提醒我们,2006年,中国纺织企业在产品出口问题上只能“丢掉幻想,积极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