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报道称,2008年在自家门口召开的奥运会,为中国企业、中国品牌创造了有史以来最好的机会,赞助商们耗巨资,把奥运标志和"福娃"印到自己的招牌或是产品上,而直接生产"福娃"的玩具生产商,则拥有更多无法比拟的优势。在这一利好的消息背后,笔者却发现,扬州作为老牌的"玩具之乡",却没有一家企业成为奥运吉祥物"福娃"的第一批授权生产商。笔者在惋惜的同时,也认为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此次事件应该对扬州的生产企业敲响警钟。他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长期以来的外加工生产模式,使得扬州玩具企业习惯于被动生产,而渐渐失去创新和求变的精神。
近来,扬州玩具出口量逐年递减,也从另一个方面印证这一点。从这个意义上说,扬州得益于"玩具之乡",也背上了"玩具之乡"的包袱。
为何敢下此判断?这还得从扬州玩具产业的旧账算起。当年,扬州为在中国和世界树立市场经济的新形象,有关学者、官员经过多方探讨,终于找到发展玩具产业这条路。
扬州玩具产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附加值较低的产业价值链末端。长期以来,扬州90%以上的企业采用OEM生产方式,即"代工生产"和"贴牌生产",产业层次低。而且,江苏省目前没有一家专业玩具研究机构,缺乏技术创新能力,缺乏产品设计和研发优势,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企业信息来源和销售渠道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海外供应商和进口商。由此产生的企业竞相压价接单,市场竞争无序,使得大量利税流失,严重影响企业效益。
在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步丧失的情况下,扬州玩具不得不"背井离乡"--在国际玩具向着高科技转型的背景下,不得不"俯首称臣"。
由此看来,与第一批授权失之交臂,实际上是一件好事。扬州玩具业打造集群的方向是正确的,但不能因为具有集群势力就养成自己的惰性,面对市场,没有创造力,产业集群也不能咋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