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8月3日当周,郑棉仓单总量为1039张(20780吨),其中C1类仓单仅157张(3140吨),而且主要存放在南阳储运和菏泽棉麻两个交割库,实盘比例仅为13.5%;业内估计电子撮合市场棉花仓单量约为3.5万—4万吨,实盘比例也在55%左右,二者加起来不超过7万吨,对国内棉花现货的补充作用减弱,且郑棉市场中还有17640吨是C2类仓单。
近日有两种观点值得推敲:其一是国内棉花供应缺口由刚性转变为弹性,主要论据是国内中小棉纺织企业大面积减停产,再加上化纤比例上升,而从棉花收购、加工、经营企业及时贷款,规避籽棉价格大起大落风险的角度看,也不希望新棉上市前,棉价再度“井喷式”单方面上涨;其二是按目前的拍卖量,30万吨棉花拍卖可持续到8月下旬,而黄河流域和安徽等棉区在8月下旬,最迟9月初就可开秤收购,新棉、陈棉会安全接轨,因此无论棉花现货还是电子盘高点已出现,新棉上市后低点将触及每吨13000元甚至12500元。
虽然新棉上市初期质量和加工量都不能满足纺企需要,距“青黄不接期”至少还有一个月;虽然棉农的籽棉收购预期在3.5—4元/斤,棉花企业则普遍估计开秤价在2.90—3.10元/斤;虽然国家通胀现象显现,整个物价都面临快速上涨的危险,但从其他品种来看,当前棉价仍处于中低位而非高位运行区。目前,有人在炒天气,有人在炒政策,但笔者仍认为,棉花现货达至15000元/吨,即便在新花上市后也难以实现,原因如下:
其一,从国家农发行支撑收购的角度看,在3.0元/斤以上的籽棉收购价位上,农发行肯定不会轻易为企业放贷款,因此伏前挑的收购、加工多是小轧花厂,而且受资金的限制,这些小厂有利就必须出手,难以形成集中炒作的条件,400型企业面临的加工、经营压力仍将很突出。
其二,从前几年国家发放配额和棉纺企业进口的角度看,屡现“矫枉必过正”现象,至8月底,国内棉纺企业手中至少还有150万—160万吨进口配额(2007年1月以来共发了349.5万吨进口配额,而至6月底只进口了117万吨棉花),一旦滑准关税做出调整,2006/2007年度吃过亏的棉纺企业很可能前期拼命进口,消费外棉,造成国棉大量积压,从而为大量收储新疆棉做铺垫。
其三,建议棉花企业和政府部门都来关注和探讨棉纺织企业对棉价的承受能力,能亏得起、能得到贷款支持的中小棉纺厂肯定不会轻易做出停产放假的打算,因为与前几年相比,一是棉纺厂家的心态成熟了很多,一是棉纺厂的日子也紧巴了很多。服装出口退税下调两个百分点造成企业抢关出口的“后遗症”没有三个月甚至半载难以消除,人民币升值幅度已经达到8.45%,而棉纺织品出口的价格相比汇率调整前略有上涨,而且这部分损失很少有外商愿意分担。
其四,国际市场棉价难持续顶在高位,中国式缺口让大部分外商碰了个软钉子,从CCC贷款库存中大量赎出的棉花一时找不到“婆家”,砸在自已手里,伴随着印度2007/2008年度总产将达510万吨及中国棉花总体长势强于去年同期的预期,外商的短出贷的压力比较明显。基金虽然盯紧中国缺口,但广大棉商能否潜心等待是个问题,个人认为纽期棉下半年将再度回调到50—55美分/磅间做“钟摆”运动。
其五,从国内近日天气状况来看,长江流域除江苏棉区受灾相对重一些外,安徽、湖北、湖南等地棉花几乎未受影响,黄河流域棉区棉花长势正常,唯一有些变数的是新疆棉花,因此后期如无异常天气状况出现,2007/2008年度的棉花产量不会低于2006/2007年,一些涉棉企业认为上年度皮棉产量至少低估了80万吨,因此在采购和行情把握上仍将采用“快进快出”的策略,不会囤棉待沽。
其六,外商加紧了在中国各主产区抢夺资源的布局,某企业已同河北、山东省内的八家棉花加工、经营企业签订购销合同,一方出资一方出力,而能在郑商所做期货的外商至少已有三家,收购期间利用纽期棉、郑棉等市场炒高现货,放大棉农和中国棉花企业的预期,同时在两个市场上大量做套保,在中国企业不敢收、不敢加工的情况下,其加大抢夺棉花资源的力度,抢先占领市场。如果中国企业放开胆子跟随收购,再通过大幅调低外棉价格,冲击中国市场,相当一部分中国企业会亏损,最终被淘汰出局,由外商来操控中国的棉花加工、经营市场。
由于棉花期现价格目前仍处于倒挂状态,现货稳定在14500元/吨左右(三级),而8月8日郑期CF0709的价格为14295元/吨,低于撮合MA0709近450元/吨,从实盘率,从供需的角度看,期货仓单的价格被低估了至少300—500元/吨,现货至少还能在当前价位上站稳20—30天,个人觉得三级棉现货有机会冲击14800元/吨的价位,2007/2008年度的棉价将以14000元/吨为中轴线,相比上个年度上调1000元/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