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口岸进出口货物总值由1997年的500亿美元跃升至2006年的2939.4亿美元,占全国的16.7%,深圳连续14年获全国大中城市出口总值第一名;1997年深圳海关征收税款入库68.51亿元,2007年达到502.9亿元。深圳海关日均监管进出境车辆1997年为2.3万辆次,2007年超过4万辆次,约占全国的70%。
这组数据是深圳海关关长邹志武在昨日深圳海关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列举的香港回归十年来的重大跨越。他认为,十年来,深圳海关在推动深港两地经贸发展、增强深圳口岸辐射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深港合作领域的扩大,不断深化的便利通关改革促进两地经贸日益繁荣发展,并迈上新台阶。
通关提速确保货畅其流
邹志武介绍,深圳海关全面实施通道自动核放系统成全国公路口岸海关通关作业改革的重要里程碑。2003年11月,深圳海关在皇岗、文锦渡和沙头角三大公路口岸全面实施通道自动核放系统,把原来车辆通过海关通道需时2分钟缩短为5秒钟,验放速度提高近20倍,一举解决了公路口岸通道堵塞问题。
实施海运集中查验加速深圳物流业做强做大。2003年深圳海关推出海运口岸暂进空箱快速通关模式,大大提高了海运通关效率,降低了企业通关成本。2006年,又在盐田港( 20.16,0.23,1.15%)启用了集中查验模式,并对国际中转货物的通关流程进行了简化。
CEPA促两地产业不断融合
《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的关系的安排》(简称CEPA)于2004年1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作为内地面向香港的窗口,深圳口岸成为港产货物进入内地的“桥头堡”。根据海关总署的部署,深圳海关因地制宜地推行了各项通关便利化措施,促进港产零关税货物快速、便捷通关,确保中央对港优惠政策得到了有效落实。便捷的运输渠道使深圳口岸成为零关税货物内地主要转关进口地。
深港海关迈向多层次合作
就深港海关合作进程,邹志武认为,香港回归以后,随深港两地经贸合作领域的不断扩大,两地海关合作正向多层次、全方位稳步推进。
为促进两地物流发展,深圳海关与香港海关开展了跨境快速通关合作。首先是开通跨境空港物流快线。该快线于2005年8月启动运行。其次是深港物流绿色通道(海陆物流快线)。作为实现深港两地货物跨境快速分流的专门通关方式,该通道于2006年5月启动。这种新型通关监管模式进一步促进了深港两地乃至珠三角地区物流经济发展。
深港海关还在情报交流和联合打私方面加强合作,为促进深港两地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在行政互助方面,两地海关积极落实行政互助协作方面工作,在公路口岸全面启用统一版《内地/香港陆路进出境载货清单》、使用绿色关锁进行查验结果互认等措施有效地推动了香港与内地间的贸易便利化。
助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2001年1月,深圳海关在深圳“富士康保税工厂”试行“联网监管”模式,由此拉开了促进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改革的序幕。这是全国首例对保税工厂试行全新的“联网监管”,实现了海关对加工贸易进口保税货物的全程有效监管。
随后,深圳海关陆续推出多项改革举措,按照转型升级要求,积极研究加工贸易监管“流程再造”,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试点推广了加工贸易综合管理信息平台,提高加工贸易管理信息化水平。1997年深圳关区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仅为397亿美元,到2006年深圳关区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已达1828.3亿美元,占全国的22%。
深圳湾口岸有望“24小时通关”
深圳皇岗口岸启动“24小时通关”,成为深港深度融合的重要标志。昨日,邹志武透露,今后有可能考虑在其他口岸实施这一模式。深圳湾口岸开通后,将视其客货流量,有望在运行半年后实施“24小时通关”。
据介绍,2003年1月,皇岗口岸旅检通道开始实行24小时通关,成为全国唯一货运、旅检24小时通关的陆路口岸。24小时通关实现了深港间真正意义的全方位“无缝隙”通关,为港澳旅客提供了最大的通关便利。在前不久香港一次民意调查中,24小时通关成为香港回归以来的重大事件,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和重要的社会经济效益。
“诚信通关”更加便利企业
邹志武透露,该关今年将进一步完善“客户协调员制度”,对符合条件企业实施更为便利的“诚信通关”。
据邹志武介绍,“客户协调员制度”实现了效率和监管的双赢。“客户协调员制度”对管理规范的企业提供通关便利和优质服务,对管理欠规范的企业加强综合监管。
邹志武介绍,下一步深圳海关将实施“诚信通关”。实施诚信通关模式,将彻底实现“客户协调员制度”企业“足不出户”进行电子报关、网上付税,海关凭计算机系统对电子数据进行简单审核和风险分析后即予以放行。届时,公路口岸的报关时间从几个小时缩短为零,海运口岸的报关时间从1天缩短到1~2个小时,实现完全的无障碍通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