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出口一直是中国出口的“拳头产品”,在经历了连续4年的快速增长后,今年第一季度终于稍稍放慢了增长的脚步,增速首次回调至20%以内,这对于缓和我国贸易摩擦很有利。然而,对于无数的纺织出口企业来说,汇率的变动、贸易摩擦、出口退税的调整以及资源约束形成了一柄利剑悬在它们头顶,时刻威胁着它们的生存。
出口“降温”增幅放缓
据海关总署刚刚公布的统计数据,今年1月至4月,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282.1亿美元,增长17.4%;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159.7亿美元,增长10.5%。与2006年纺织行业实现出口顺差的1471亿美元和高达25.1%的增长幅度相比,中国纺织品出口正在“降温”。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办公室孙主任向笔者表示,从刚刚发布的数据来看,2007年纺织行业的总体发展还是比较稳定的。但是,纺织出口增长放慢却让中国服装企业感到生存越来越艰难了,不少企业生产越多亏损越多,最后只好“红牌”出局。孙主任说:“这需要对行业整体情况进行研究后,做出适当的调整。”
他向笔者介绍,一直以来,纺织品出口大幅度增长完全是因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高。今天的产业结构和上世纪90年代相比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国内企业间激烈的竞争,迫使大多数的企业只好改进管理体制,引进新的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形成比较优势,间接地促进了整个行业的发展。然而,这也导致了出口企业不断加大出口量,以至于纺织品贸易顺差连连攀高。即使是2007年纺织行业出口降温,出口总趋势还是向上增长的,只是放慢了步伐。
对于纺织品出口降温,他表示主要是来自4个方面的压力:
首先,汇率的变动进一步减弱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价格优势。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人民币每升值1个百分点,纺织行业的利润就将减少72亿元人民币,而这个损失大部分是由出口企业来承担的。2006年人民币大幅度调整,升值幅度高达6%,已经促使纺织业进行了一次大洗牌。2007年,纺织业还将继续面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其次,下调出口退税率对纺织品出口企业的影响也已有所显现。国家政策由鼓励出口到鼓励进出口,调整了很多行业的出口退税政策。对纺织行业而言,今年第一季度出口退税就让不少企业陷进了两难局面——国内是市场激烈争夺战,硝烟弥漫;国外是出口利润大幅度下降,生存空间急剧压缩,生产难以维系。
再次,欧美设限和贸易摩擦带来的不稳定的贸易环境,客观上为我国纺织业主要竞争对手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据有关的资料显示,欧美设限导致中国纺织行业的国外订单大量转移,国外的服装采购有向新兴纺织国家转移的趋势,这些国家包括巴基斯坦、印度、越南、柬埔寨等。纺织行业是一个劳动力密集型的行业,有很大的替代性,中国虽然人口众多,但随着其他发展中国家纺织业的兴起,中国将和它们开展角逐。
最后,资源环境约束对行业发展形成制约。2007年,国内纺织行业发展还是受到棉花短缺、化纤原料长期依赖进口等因素的制约。“背着这样的‘四座大山’,中国纺织行业不得不降温。”孙主任向笔者说道。
破茧而出以质取胜
孙主任表示,纺织品出口下降同时也存在企业自身的因素——自主品牌短缺严重制约了产品出口。目前,国内出口纺织品的自有品牌较少,企业投入严重不足,出口产品以定牌、贴牌为主,这对于出口来说很不利。另外,中欧、中美纺织品协议即将到期,中国纺织品贸易面临新挑战。压缩成本的低价战略不再是畅通无阻,产品的主要优势也不再显现在价格上,相反,超低的价格只会为反倾销措施提供口实。“要走出困境,只能以质取胜。”孙主任对此十分肯定。
孙主任还提醒各纺织品出口企业,“纺织品出口企业是亟待调整的,把那些钟情于打价格战的企业挡在国际市场之外。只有不断提升产品档次和产业水平,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大力推行‘品牌战略’才能走出困境”。
随后,笔者联系了从事服装出口的晨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管理人员。据介绍,2006年,该公司对欧美地区的出口占了整个集团公司出口总量的55%以上,总体上还是比较顺利,但是在纺织品出口中,贸易摩擦和贸易限制还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公司的发展。今年纺织行业第一季度整体的出口环境并不理想,公司只能保证出口量基本持平。不利的因素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大的环境,包括贸易摩擦、出口退税等,另一方面则是公司自身的问题,包括缺少自主品牌等。作为一家纺织品出口的大企业,晨风集团正打算通过进行产业升级,应对这次纺织出口的“低温”时节,同时进行的还有品牌的升级,以面对贸易壁垒等不利因素的“合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