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首届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中,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发表了《中国经济:进步与挑战》的演讲,虽然在演讲中伯南克把原稿中“货币被低估给重点放在出口而非本国市场的中国公司提供了有效的补贴”中的“补贴”改换成了“扭曲”,但还是引发了争议。
日前,大摩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罗奇对伯南克演讲表示了遗憾。他在《谁补贴了谁?》的文章中指出,中国通过大量买入美元资产维系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实际上是给美国利率和资产市场以及美国消费者提供了补贴。
笔者认为,伯南克和罗奇提出的两种“补贴”所演化出来的命题恰恰是中美经济乃至世界经济所面临的一个一般性的命题。不论是伯南克遮掩而含蓄地表达出来的人民币汇率“补贴”,还是罗齐反将式地提出的中国补贴美国利率和资产市场以及美国消费者的“补贴”,其实本来就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罗奇只不过是把伯南克戛然而止、没有说出来的后半句话挑明了而已。即两者本身存在逻辑一致性,而非是针锋相对。
从中国经济本身的角度看,之所以存在出现这两种形式的“补贴”(实际上站在收益人的角度看是一个概念),深层次的原因要归结于中国经济的内外失衡和体制、制度性的欠缺等问题。
一方面,最近以来中国的劳动生产率确实有了很明显的提高(一种说法是中国每年生产率平均提高约3%),然而由于存在扭曲的劳动———资本收入分配体系,劳动者的工资实际上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因此中国无法通过承受某一通胀水平来缓解由于生产率提高所带来的本币升值压力。同时,由于在外汇管理制度上的强制结售汇制,导致了国内市场货币流动性过剩和低利率水平,反映在实体经济中就是资产价格泡沫和高投资现象。因此,当前中国确实存在体制和制度性的问题所带来的人民币汇率和利率的扭曲现象,汇率和利率的这种扭曲自然也对贸易部门产生了体制性、制度性贴现,这也就是伯南克谈论到的所谓货币补贴的逻辑成因。
另一方面,根据国际贸易理论,一国出现贸易顺差是本国向外国出借国民收入,因此中国对美国的顺差本身就是向美国输出商品和资本,即在美国存在双赤字和居民储蓄率较低的情况下,中国不得不用大量的外汇储备购买美元资产,从而为美国融资;否则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就难以有效维系现有的水平。如此一来,由于中国的出口商品是以低工资、低要素价格和存在扭曲的人民币汇率等为基础,因此中国商品出口的同时也就输出国内福利。这就是罗奇所说的中国商品对美国居民购买力进行了“补贴”。
同时,中国持有和购买大量的美国债和其他美元资产,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美国融资,从而也对美元利率产生了影响。但是,否是由于中国购买美元资产,美元利率才得以维持低位?笔者认为,导致美元低利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中国购买美元资产只是其中的一个影响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不过中国购买力对美元利率和资产市场进行“补贴”或福利输送是存在的。这也是为什么最近美国开始转移人民币汇率视线的重要原因,因为人民币汇率使美国享受了中国的双重福利输送。
另外,长期以来,中国的多种生产要素价格受到了管制,这种管制使得国内要素价格无法反映其真实的价格,其价格远远低于国际价格;而这种廉价要素资源也通过国内要素资源向贸易部门的集中扭曲着中国贸易商品的成本。当然,以扭曲的成本出口的中国商品自然是对外国消费者和外国资本市场的一种反哺。这就是观察家们看到的仍处于穷国的中国向发达而富裕的美国进行贸易补贴和金融补贴的现象。
理论上讲,谁消费中国商品,谁就享受由于中国体制和制度性因素变相输送的中国福利。这就显示,迫切需要改变这种制度性、体制性价格信号扭曲的恰恰应该是中国本身,但鉴于中国金融外汇市场仍处于不断完善之中,金融体系仍然比较脆弱,加之中国目前仍然处于关键的经济转型期,矫正这种体制性、制度性价格信号扭曲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