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把既符合我国利益、又能促进共同发展,作为处理与各国经贸关系的基本准则,中国在国际贸易大家庭中承担起了与自己发展水平相称的责任和义务,成为实现共同繁荣、促进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国经济年均增速比世界快6个百分点左右,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比重由1978年的24%提高到2006年的5%左右。然而,中国的对外开放绝非一方得益的“单行道”,而是全世界都在分享“中国机会”。
世界银行2006年公布的数据表明,加入世贸组织5年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13%。中国经济正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功率发动机”。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为世界提供了诸多商业机会和巨大的商业利润,让全世界都感受到了无处不在的“中国机会”。
首先受益的是来自世界各国的在华投资者。在华外商投资企业大多数所获利润高于在其他地方的投资。据统计,1990年至2004年,中国外商投资企业仅利润的汇出额一项,就高达2506亿美元。最近,世界银行对中国120个城市的124万家外资企业进行调查后发现,外资企业在中国投资的回报率高达22%,其中上海为2473%,远远高出世界平均水平。而且“中国制造”的产品有50%以上是加工贸易,加工贸易产品都是按照外国订货商的要求和国际标准生产的。从出口主体来说,有58%以上的产品是由外资企业出口的。目前,中国已成为很多外商投资企业生产和销售的平台。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把中国作为其全球战略重点,在中国投资,在中国采购,在中国生产加工,又从中国出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制造”就是“世界制造”。中国美国商会2004年的调查显示,被调查的四分之三美国公司在华赢利,42%的公司在华利润超过其全球的利润率。德国大众在华合资公司的运营利润相当于其全球运营利润的四分之一。2006年,外商在华投资工业企业实现利润5162亿元,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的2748% 。
根据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的统计,美国每年从中国进口的商品总价值达到2880亿美元,从中国进口商品在美国消费品中占到了40%。美新闻媒体认为,过去10年,中国质优价廉的产品使美国消费者节省了6000多亿美元。根据他们的研究,到2010年,中美经贸合作可使美国GDP增幅提高07个百分点、物价水平下降08%、每个家庭可支配收入增加1000美元、制造业生产率提高03%。一些权威的经济学报刊评论道,得益于中国大量出口的物美价廉的商品,全世界的通货膨胀压力因而缓解。
一个国家的进口量是拉动世界经济的重要体现。加入世贸组织的5年多来,中国进口了24万亿美元的商品,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中国的进口和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为世界相关国家和地区提供约1000万个就业机会。2003年,中国的进口总额已经超过英国和日本。2005年,中国进口总额达到6601亿美元,相当于1994年美国的进口额度,其中60%来自亚洲,显示中国在拉动亚洲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迄今为止,中国已经购买了622架波音飞机,占中国民航客机总数的60%。中国还是美国最大的大豆和棉花出口市场,2006年从美国进口了800多万吨大豆和171万吨棉花,占当年美国两项产品出口总额的38%和46%。中国、日本、韩国、东盟之间已经形成了一条供应链,成为亚洲地区各经济体之间贸易的核心,而这条供应链的中心就是中国。近年来,中国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拉动了全球大宗商品需求的增长。
进展迅速的自由贸易区建设,为加强中国与各国的经贸关系提供了制度性保障,使更多的国家分享到“中国机会”。2007年1月14日,中国与东盟10国签署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协议》。这是自2004年签署《货物贸易协议》以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谈判进程中的又一里程碑。在这之前的51天,中国与巴基斯坦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按照协定,5年内双方对占各自税目总数85%的产品按照不同的降税幅度实施降税,36%的产品关税将在3年内降至零。2006年10月1日起,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协定开始实施,那一天和2007年元旦,中国先后取消了2806种和1947种智利产品的关税,智利同日起将5891种中国产品的关税降为零。2006年,中国还启动了与新加坡、冰岛的自由贸易区谈判,推进了与澳大利亚、新西兰的谈判,商谈自由贸易区已达11个,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占2006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四分之一。
对外开放加速了中国的发展,同时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需要强调的是,较之于开放初期,在开放进入新阶段之后,我国主动提出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紧紧把握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日益复杂的关系,在对外开放中更多地考虑多边贸易体系中的责任,也更加充分地展现了一个经济大国负责任的风范。
2006年10月1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宣布,从第101届起,“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正式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一字之变,却是一个历史性的飞跃,体现了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的精神,折射出我国外贸政策取向由重视出口创汇向追求进出口基本平衡转变。
在扩大进口方面,加入世贸组织5年来,中国大幅削减关税,取消进口非关税措施,修改和新制定一系列进一步开放服务贸易领域的法规和规章,全面履行并切实落实各项承诺。据统计,我国关税总水平由加入世贸组织前的153%下降至98%,其中农产品平均关税由1992年的54%降至目前的152%,工业品平均税率下降至895%。大多数非关税措施也已陆续取消,加入世贸组织的那一年,我国还对424个税号产品采取进口配额、许可证和进口招标管理措施,如今已按承诺全部取消6种农产品外的进口配额管理,有数量限制的进口商品不到进口总额的15%。实行配额许可证管理的出口商品范围减至34种,出口管理商品仅占出口总额的8%。按照承诺,我国还对粮、棉、油、糖、羊毛、化肥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商品的进口建立了完整、公开、透明的关税配额管理体制。
在出口管理方面,一系列政策措施密集出台,集中指向减少顺差、追求贸易平衡。商务部几次增补加工贸易禁止和限制类产品目录,取消部分商品出口退税,开征出口税,降低进口关税总水平,促进进口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取向。
今年7月23日,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公布了新的《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目录》,共涉及2247个限制类商品,其中新增的1853个商品类别主要涉及塑料原料、纺织纱线、布匹、家具、金属粗加工产品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今年7月1日,国家又对2831项商品的出口退税税率进行调整。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字显示,通过降低或取消出口退税、加征出口关税、增补加工贸易禁止类产品目录等一系列措施,去年我国的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得到抑制,其中煤出口量比上年下降117%,原油下降214%。
在广受关注的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方面,我国积极稳妥地自主改革。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汇改两周年时,人民币对美元比以前累计升值约7%。外汇管理政策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有关部门全面清理宽进严出的外汇管理政策,放宽居民、企业用汇管制,鼓励企业“走出去”等等,缓解外汇储备过高压力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2006年4月,世贸组织对中国进行了首次贸易政策审议,审议过程中,其成员肯定中国采取了大量的经济改革措施和通过开放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并赞赏中国继续推进贸易自由化;肯定中国在履行加入世贸组织承诺方面采取的措施;称赞中国在农业领域的改革;承认中国在服务贸易领域做出了比其他发展中成员更广泛的承诺。
尽管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自身发展还存在诸多困难,但多年以来,中国一直尽最大努力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以促进共同发展。截至目前,中国已向160个国家和区域组织提供了援助,援助项目达2000多个,为发展中国家培训了18万余名管理和技术人才,减免了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对华债务,其总额逾160亿元人民币。对外援助方式从初期单一的无偿援助发展为当前的无偿援助、无息贷款、优惠贷款、混合贷款、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援助内容从物资援助扩展到成套项目、投资合作项目、一般物资、现汇援助、技术合作、人员培训和派遣志愿者等多个领域。
从最初提出对外开放,到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再到明确提出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我国的对外开放已经从改革开放初期立足于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适应性开放,进入到全球化视野下充分考虑全球多边贸易体系、以更加主动的姿态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战略性开放阶段。这种战略的转变,不仅是我国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经济实力日渐强大之后,在全球多边贸易体系中承担起大国责任的主动选择。中国这种负责任的大国风范,在国际社会广受赞赏。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对外开放面临的内外条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要始终不渝地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分析我国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扩大对外开放,不断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