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海关,许多人心目中或许只有一种严厉的执法者形象。而在青岛海关,我们随时可以体验到一种温馨的亲情服务,这种亲情服务正是来自于青岛海关的“四个转变”。
“四个转变”是指在工作定位上,改变只强调为国家负责的思维定势,做到把关与服务并举,既当好国家经济大门的把关人,又做经济建设的参与者;在关企关系上,打破“我管理、你服从”的单向模式,建立彼此尊重、真诚合作的新型伙伴关系;在理念上,改变企业无条件适应海关监管的做法,做到“海关围着经济发展的需要转”;在方法上,改变过去细查细验、平均用力的老办法、实行分类管理和风险管理,最大限度地方便守法企业、惩治违法企业。
“打铁”先要“自身硬”
“打铁”先要“自身硬”。面对日益繁重的把关任务,青岛海关不断探索,走出一条以内强素质为主线、以规范执法为重点、建设准军事化海关纪律部队、提升把关服务能力的特色之路,为海关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创造良好通关环境保障。
在青岛海关业务现场,每个人的电脑桌面上都存有一套《岗位操作手册》。关员们称它是业务操作的“说明书”。手册涵盖了海关通关作业、货运监管等13个业务门类、128个岗位,对每个岗位的工作职责、操作流程和工作要点、工作标准、工作依据均作了统一、明确和细化。
同时,通过电子化政务逐步推进内部管理科学化。网上职能管理、网上答疑、网上协调,是青岛海关自行开发的3个电子政务系统,设有问题质疑、业务预警、操作指引等9项内容,搭建起了统一的管理平台。此外,通过查纠制度为内部监督施加压力。青岛海关着力打造3条内控监督线,形成有错必究的监督压力,为提高执法质量和队伍素质提供了保障。
让诚信企业驶上“快速路”
“诚信企业”管理模式,是青岛海关率先在全国实行的通关管理模式,它是为业务量大、信誉过硬的进出口企业开通的通关“快速路”,给予最优惠的待遇。“诚信企业”管理模式改变了海关对所有企业都逐单审核、逐票验放的传统模式,对诚信企业放开通关环节的监管,即报即放,事后自行纳税;放宽加工贸易核销时限;派遣专门客户联络员,随时随地协调解决企业遇到的问题。
“进口时,我们诚信企业先通关后缴税,可以说海关时间零占用,2006年因为原料周转加快节省下来的资金利息就有100多万元。”青岛海信进出口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韩建民告诉记者,比省钱更重要的是,加快了企业的反应速度,增强了国际竞争力。
截至目前,全省已有151家企业被授予“海关诚信企业”,其中青岛55家,成为关区通关手续最简、速度最快、成本最低的企业,进出口通关平均5.3小时,比关区平均通关时间缩短1.1小时,平均通关成本降低10%。今年青岛海关将进一步加大诚信企业管理改革推进力度,计划新增诚信企业100家以上。
多点报关拓展广阔腹地
在青岛海关辖区,黄岛与大港两个口岸的进出口业务量占到了全省的七成以上。怎样才能发挥两口岸的龙头带动作用?青岛海关创造性地将两口岸的通关现场延伸到省内每个角落,启动了“多点报关、口岸验放”通关模式,在黄岛、大港口岸与全省17个地市之间实行“多点报关、口岸验放”,通关时间由3天缩短到1天。
这一改革打破了海关监管的地域限制,允许省内企业就近在属地报关,经属地海关审核后自行选择成本最低的运输方式提、运货物,口岸海关实施验放。多点报关模式实施以来,省内3500多家进出口企业从中受益,滨州、济宁、聊城、临沂等地90%以上的进出口企业采用了新模式,使内陆隶属海关报关单量增长了6倍。此外,青岛海关与兰州、西安、太原、郑州等海关分别签订区域通关合作协议,为青岛港口经济拓展了更为广阔的腹地。
统计数字显示,2006年外省企业在青岛口岸进出口总值234.11亿美元,占青岛口岸进出口总值的29.2%。省内其他市在青岛口岸进出口总值240.14亿美元,占青岛口岸进出口总值的30%。
全方位服务体系成效显著
通过全方位的服务体系建设,青岛海关推出的各项便捷通关措施均取得了显著成效。
--深化电子通关改革,加快通关提速步伐。2006年出口无纸通关报关单80万票,无纸单量居全国第2位,占同期出口报关单量的37.8%;网上支付税费款总额405.3亿元,居全国第1位,占同期开征税款总额的82.2%,比例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
--率先探索车载物流监管模式,利用中韩客货班轮,将中韩两国的国内公路对接起来,在中韩之间架起一座“海上公路”,从而实现跨越国境的“门到门”物流服务。
--设立大项目客户服务机制,帮助企业用足用好国家优惠政策。积极支持地方申办保税物流中心,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注入新活力。
--在青岛地区海运、空运、邮运通关现场全面实行“5+2”工作制,为企业提供无假日通关服务。
据统计,2006年山东口岸各项进出口业务持续增长,全年青岛海关监管进出口货运量为2.4亿吨,比上年增长22.3%,居全国第2位;监管进出口值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达到1163亿美元,增长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