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新上任才30天的厦门海关关长丁学辉提出以“四统筹”推进海关与地方经济和谐发展。其中,特别提出要以支持“海西”建设统筹海关,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国家“十一五”规划把“海西”建设列入其中,福建省目前正加快成为东南沿海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和促进祖国统一的前沿平台。而致力于建设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的厦门市,也提出了确保稳步进入世界集装箱20强行列,争取在2008年提前成为亿吨大港,朝着海峡西岸航运物流中心、集装箱国际中转港及国际邮轮母港的目标奋勇前进。
短短一个月时间,丁学辉在厦马不停蹄地展开调研,对厦门乃至福建省的发展思路已经有着比较深刻的理解。他说,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是海关工作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是服务对台工作大局、促进祖国统一的重大任务。对此,厦门海关将突出重点,主动服务,充分发挥政策聚焦效应,确保总署支持海西建设各项政策措施取得实效。
做好资源整合 改善通关流程
记者:厦门外向型经济二十多年的高速增长离不开海关等口岸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服务。副市长黄菱也称,厦门市在“十一五”规划中,首次增加了口岸通关环境的指标——“货畅其流,通关便捷,发展健康,秩序规范”。今年,厦门海关提升通关效率、改善通关环境方面的重点是什么?有没有新的举措?
丁学辉:长期以来,厦门海关按照海关总署的部署,陆续出台不少通关改革新举措,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厦门海关将一如既往地秉持“为国把关,服务经济”的原则,大力支持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支持海西建设。值得一提的是,海关只是整个通关链条中的一个环节,改善优化通关环境,还需要检验检疫等其他口岸部门的共同努力。当然,海关要在这个方面继续加大力度。首先,我们将认真落实已出台的各项政策和措施,让企业实实在在感到这些政策带来的好处。其次,我们将进一步加大科技一体化的进程,通过电子化、信息化等手段提高通关效率。最后,我们还将做好资源的整合工作,改善通关流程,从而使得通关更为顺畅。
记者:厦门特区,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刚才您提到厦门海关将推进厦门港特殊监管区域“功能整合、政策叠加”的试点工作。请问,目前厦门出口加工区申请保税物流功能叠加的工作进行到了什么程度?将东渡港区、保税区和保税物流园区整合成保税港的可行性研究到了什么地步?
丁学辉:去年海关总署来厦门调研时建议在海沧设立保税物流中心,这样既解决了出口加工区的问题,也解决了海沧港区的问题。现在,厦门海关也还是协助市政府做好报批、前期准备和整合工作,争取厦门出口加工区获得“功能整合、政策叠加”试点。
在争取设立保税港方面,我们将加快推动东渡港与保税物流园区、保税区的“无缝对接”。目前,我们正在对设立保税港进行进一步调研,帮助市政府“出谋划策”,看是在海沧设立保税港还是将象屿、东渡整合成保税港。据悉,市政府目前已就此成立了课题组。
增强辐射能力 拓展纵深腹地
记者:早在2004年,厦门市委、市政府就提出了“做大做强厦门港,发展国际中转业务”的目标。随着其他沿海城市港口的崛起,港口竞争更为激烈。请问,厦门海关将如何支持厦门做强、做好、做大、做稳厦门海港和空港,提高港口综合竞争力?
丁学辉:我在南宁的时候,就深刻地感觉到内陆地区需要厦门这样的出海口。现在,海关总署正在推行“属地报关,口岸验放”的新政策,厦门已经与福州等9个海关签订了协约,这有利于吸引中西部内陆省份货源从厦门港进出,拓展港口纵深腹地。
厦门海关将继续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我关在推进“海西”区域通关中的牵头作用,在巩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合作范围,提升合作层次,全面推进区域通关改革。巩固和扩大在繁忙货运口岸的“5+2”工作制,进一步推广和完善通关便利措施,简化通关手续,改善口岸通关环境,提高通关效率。推动国际转运、内支线中转的发展,促进厦门国际中转港建设,形成厦门港“大通道”,增强厦门港口的优势和经济辐射力。
记者:厦门特区因“台”而设、因“台”而立,在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性作用。多年来,厦门海关在促进厦门对台经贸方面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取得了不少历史性突破。目前,厦门在开展对台小额贸易、大嶝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经营范围、在厦金航线开展“两门”包裹业务等方面,是否有新的突破?
丁学辉:海关总署去年出台了支持“海西”发展的22条政策,内容比较充实,其中讲到了对台小额贸易市场,也讲到了推动两岸通航、通邮,省市各级部门和企业普遍感到这些举措对地方经济实实在在的推动作用。其中,大嶝对台小额贸易市场在维持原来6大类商品的基础上,提高厦门大嶝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免税商品携带额度,旅客免税携带台湾商品价额由原来的1000元提高到了3000元,这项政策目前正在落实中。此外,厦金航线开展“两门”包裹业务已经顺利开展,这项政策还将在福建其他涉台航线上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