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2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张家港港已从一个江边的荒滩古渡发展成为亿吨大港。如今,63.57公里的港口岸线上拥有91个码头泊位,其中对外开放泊位51个;与口岸开放后的第一年1983年相比,2006年港口货物吞吐量、外贸运量和集装箱运量分别增长了59倍、84倍和73倍。为了提高口岸工作效率,改善口岸发展环境,近年来,张家港口岸一直致力于“大通关”建设。
2006年12月20日上午,陶氏化工(张家港)有限公司报关员小徐走进张家港海关报关厅,将公司进口环氧树脂的报关单证递给关员小陈,小陈迅速审单、签字、通过,小徐拿起手表看了一下,前后不过10分钟。时间在静悄悄地过去,其它几票报关单的处理时间出来了:环氧树脂1票,10分钟;苯乙烯1票,9分钟;丙烯酸1票,10分钟。“快,真是快,以前一票单证就要两个小时还不止呢!”小徐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感慨地说。
从两个小时到10分钟,这是张家港海关在南京关区对企业率先实行“便捷审价”以后,给通关速度带来的巨大变化,更是张家港海关近年来大力推进业务改革,促进物畅其流的缩影。“整个口岸是一盘棋,必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通关”,顾洪所关长如是说。由张家港海关主动向地方政府和相关单位发出倡议积极打造的口岸大通关电子信息平台工程,目前已雏形初具。按照计划,将可有效实现海关、国检、海事、边防等多个涉外部门的资源共享,构建更加严密、高效的监管体系和运作模式。
市口岸委副主任、港口局局长钱德华这样回忆全市各涉外单位在大通关建设中所走过的路程:2001年,建成了口岸综合监控系统,该系统覆盖当时的沿江40多公里岸线,其中包括51个对外开放泊位、6家代理公司以及整个保税区,几年来,海关、边检运用该系统对口岸进出境货物和人员实施了有效监控;期间,海关推出了保税物流信息系统和液体散化联网监管系统以及H986集装箱检测系统;国检局采用了先进的电子报检系统;海事局成功开发了长江第一个电视监控系统;2005年6月,张家港口岸电子信息平台建设正式启动,并已取得了前期各项调研成果。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大大缩短了通关时间,节约了通关成本,各项统计资料显示,张家港口岸的通关环境和效率已在同级口岸中处于领先地位。
事实上,和全国其他亿吨大港相比,张家港港的先天优势并不充足,既没有宁波、天津、青岛等地的天然海港优势,也没有南京、苏州等地的地区辐射力优势,但张家港港凭着敢为人先的勇气和魄力,大力提倡“大通关”软环境建设,区港联动、码头开放等各项工作得到全面拓展,港口跻身于全国亿吨大港行列,在全国县市级口岸中拔得头筹,口岸发展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目前,中国内地港口投资的重点仍较多地放在港口扩容增量的增长上,但随着港口通过能力与中国经济发展相适应,港口投资的重心将转向港口的综合服务能力提升和内涵增长上。张家港口岸已经超前一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作者:张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