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19日,广东东莞寮步车检场。进出关的货柜车刚到车检场随即驶进场内,仅仅几分钟的工夫,货车就通过海关电子闸口检查。平常复杂繁琐的通关查验在此怎会变得如此便利轻松?东莞海关关长王庆华告诉记者:“这一切都得益于智能型‘i’通道的建成运行。”
智能型“i”通道是指“通道信息化自动验放模式”,东莞海关实行这种全新的通关模式开始于去年12月。事实上,在那之前,东莞企业的进出口一直面临着通关效率低的问题。
东莞,享有“加工贸易之都”的美称。2006年,东莞一市的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即占到全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的10.6%。因地缘关系,东莞80%以上的进出口货物通过陆路出入于港莞两地,对IT行业而言,“东莞塞车,世界缺货”,东莞地区海关的通关效率问题广受各界的关注。
作为东莞地区第一个车检场———建于上世纪80年代末的篁村车检场自然成为关注的焦点。2006年,篁村车检场平均每天进出的车辆约1800辆次,高峰期更飙升至3000辆,但该车检场最初设计日验放能力却仅有400辆次。
香港业界曾委托国际著名的麦肯锡公司就跨界货柜车在东莞市车检场的等候时间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粤港跨界货柜车于2006货运旺季期间,平均需等候38小时。东莞海关进一步调研分析显示,问题症结是车辆排队等候时间过长,海关查验放行效率低,大部分车辆在这两个环节耗时约25小时。“可以说,创建全新的通关模式已迫在眉睫。”王庆华说。
从2004年起,东莞海关就曾先后推行过“5+2”工作制、“联网监管”、“无纸报关”、“多点报关、口岸验放”等多项改革措施。2005年,实行了“无因不查”、网上付税等守法便利通关程序。2006年,又在东莞地区推出了6项便利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增加有效工作时间,缓解通关压力。尽管如此,随着东莞地区通关物流的快速发展,企业日益增长的通关便利需求与海关人力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日益尖锐,通关效率低下未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麦肯锡报告和东莞海关调研结果,更加坚定了黄埔海关通关改革的决心。”黄埔海关关长李佩林表示。他告诉记者,传统通关流程是“串联式通关”,即通关货物运抵海关监管场所后才能向海关递单申报,报关与货物运输是“串联式”先后进行的,使得企业报关和海关审核、查验、放行局限于货物到达后的有限时空内,对于货运量非常大的陆路通关口岸来说,容易造成口岸堵车。智能化通关以“i”通道验放为核心,使用电子车牌、电子关锁、电子地磅等先进的物流监控设备提高车检效率,将“串联式通关”变为“并联式通关”,即企业在货物运抵车检场前就可以报关,报关手续与货物运输是“并联”进行的,车到即可办理查验放行手续。
2006年12月13日,装配有全新的智能信息化化通关系统的寮步车检场正式启用。东莞海关关员讲了当天发生的一个小故事:转关车辆一到海关车检场,不用排队等候就进场验放,一个来回下来,不到3分钟,出了出场通道,一司机把车停下来,满腹疑虑,这就通关了?以前可要等3到4个小时。司机不敢走,得到海关肯定的回答后,才满怀喜悦地驾车离去。
通关效率广受关注
打造全新的智能型通道
“管得住,通得快”带来多赢效果
据了解,东莞智能信息化通关监管模式实行10个月以来,达到了“监管更有效、通关更便捷、社会更满意”的多赢局面。
“海关做到了‘管得住,通得快’。”东莞海关关长王庆华介绍说,智能信息化通关模式让海关的人力资源配置有了鲜明的对比,以往验放车辆需27人,现全由信息化系统代替,仅需安排6人监控和巡查,节省的人力投放到货物的查验环节,查验人员由原来的12人增加到33人,海关的实际监管能力大大增强。海关查获率由原来的46%提高到899%。同时,通关效率显著提高。据统计,车辆平均通关时间由改革前的231分钟提高到17分37秒,最快仅需3分钟,通关效率提高128倍;车检场日通关能力提高到5760辆次,比原设计容量提高92%。
智能信息化通关模式的最大受惠者还是企业和司机。香港跨境货运司机协会卢奕会长对新模式直竖大拇指,他还给我们算了一笔时间账:以前,车到了才能报关,常常一等就是三四个小时,每天的汽油费就要多花一百多元钱;现在从深圳皇岗进境,一般两个小时就到达东莞的厂家,装货约两个小时,预先报关,货一装好,车就可以直接进海关的车检场,不查车马上可以走,两小时就回到香港。一般上午八点开工,下午两点左右可以休工了,很舒服。
香港海关原关长汤显明参观寮步车检场时,认为寮步车检场已经全面迈向科技信息化,更加方便莞港经贸往来。“通关环节对正常物流的影响几近是零。”东莞市外经贸委的有关负责人表示,新模式简化了作业流程、优化了通关环境、提高了通关效率、降低了通关成本,在确保海关的有效监管前提下,大幅度提高了车辆的通关效率,为东莞外向型经济发展打造了一条“通关高速公路”。(记者 /李争平 董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