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上午,随着一声汽笛长鸣,来自韩国的“永达”号货轮,满载着5万吨煤炭,徐徐驶离黄骅大港码头。经历了今年第9次热带风暴“麦莎”侵袭之后的黄骅大港航道仍保持了深水位稳定运行。
黄骅大港是我国第二条西煤东运大通道的出海口,担负着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工业用煤和生活用煤的运输任务,每年还有大量煤炭从这里出口到国外,今年1至7月份煤炭吞吐量达到3919万吨,同比增长55%。虽然黄骅大港的码头停泊船舶的吨位和港口运能不断提高,但由于其所处的位置是古黄河的入海口,建港区域是大面积的泥滩,人们还是普遍担心风暴潮等自然灾害会使港区形成泥沙回淤,降低航道水位,影响船只通行。
8月8日至9日,热带风暴“麦莎”进入黄骅大港港区,6至10级以上的大风在港区横扫近28个小时,其中10级以上的狂风持续了2个小时。再加上这次台风恰逢天文大潮,黄骅港口潮位达到5.02米,超过警戒水位0.2米,是自2003年10月以来最大的一次风暴潮。“麦莎”过后,神华黄骅港务公司测量人员对航道进行了测量,发现防沙堤以内基本上没有形成泥沙回淤,航道水深为10.2米,这就意味着经历了风暴潮后,黄骅大港仍可实现3.5万吨级运煤船舶自由进出港,5万吨级船舶乘潮实现满载出港。
黄骅大港能经受住风暴潮的考验显示出深水大港的良好状态,得益于黄骅大港从建港区域的条件和港口运输状况出发,于2004年5月份开始实施的外航道整治工程。该工程一期由总长为20多公里的南北两条防沙堤组成,今年9月底便可竣工,该工程的建设有效地减轻了淤泥对航道的危害,航道减淤80%,同时使掩护段淤积物可挖性得到改善。随着工程的进展,预计到8月底航道水深可达11米,工程竣工后可达到11.5米,届时3至5万吨级船舶可以24小时满载自由出港,6万吨级船舶可乘潮进出港,船舶通行能力完全可以达到黄骅港最初设计要求。再加上该大港的双向航道建设,可使其通航能力提高1/3,一个年吞吐量达亿吨的大港将呈现在世人面前。同时,黄骅大港航道一期治理工程的成功,为今后10万吨级船舶通行航道的开挖奠定了坚实的基矗
黄骅大港航道保持深水位平稳运行,也为杂货码头今年10月份的开通创造了有利条件,该码头由两个1.5万吨级泊位组成,可停靠2条1.5万吨级或1条3.5万吨级船舶。它的开港通航,使黄骅大港实现了由一个以煤炭运输为主的能源港向综合性大港的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