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国的东北角,有一颗熠熠闪光的明珠——我国第一大陆路口岸满洲里。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这里曾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去苏联寻找革命真理的秘密交通站;如今,随着我国沿边开放政策和西部开发政策的有效实施,这里跨入了“陆桥经济”新时代。
满洲里市地处欧亚大陆交界的中、俄、蒙边境地带,素有“欧亚大陆桥头堡”和“亚洲之窗”之称。1992年,国家批准满洲里市为首批沿边开放城市后,全市针对口岸特点制定了以对外贸易为主的经济发展战略,并逐步形成了以边境小额贸易和一般贸易为主体的对外贸易格局和经济发展模式。
十年前记者到边城满洲里市采访时,目睹的是一列列满载俄罗斯化肥、废钢等货物的火车穿城而过,宾馆里住着“倒包”的小贩;那时的满洲里市,不但可以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商贩与俄罗斯商贩讨价还价的场面,还能看到不少内地企业在这里租房设办事处,圈地建楼房。然而,这种以经贸为主的“火热”场面仅仅维持了五六年,满洲里市便再度沉静下来。小商贩减少了,许多内地企业迁走了,街上留下了一栋栋未建完的“半截楼”。
历史的时针指向了2000年,当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春风吹到这座边境小城时,满洲里人开始重新审视全市经济发展方针,认为这里最大的优势在于“欧亚大陆桥”上的陆路口岸,而口岸经济的实质是流量经济。为此,全市将经济发展方针调整为发展“陆桥经济”。
据满洲里市委宣传部部长吴铁成介绍,“陆桥经济”是指以陆桥运输体系为基础的高度现代化的新型国际经济体系,主要包括陆桥运输及其衍生的商业贸易、旅游服务、信息咨询等产业部门和以桥为纽带的区域合作经济和国际合作经济等内容。而发展“陆桥经济”的第一要务是完善口岸功能,提高通过能力和通关效率。
为此,满洲里市从2000年起就加快了大通关建设步伐,几年来,国家和地方先后投资近7亿元,对满洲里铁路站场和公路口岸进行了一期扩能扩容改造,使满洲里口岸通关过货量由1999年的480万吨猛增到去年的1400万吨。而今再到这里,记者看到的是大量俄罗斯进口木材及一些化工原料落地加工,爆满的宾馆也多住着大客商。
扩建后的公路口岸由过去的一个通关口变成了两个,铁路口岸新增了十几条换装线和大型换装设备,昔日过往车辆排着长队等待通关的现象不见了。满洲里市口岸办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投资达18亿元的海(拉尔)满(洲里)复线工程和投资近4亿元的铁路扩能改造二期工程也将开工。上述项目完成后,满洲里口岸的运能可达到2000万吨。满洲里口岸通关能力的增强,增强了城市的集聚和辐射能力,促进经济要素大规模、高效率地流动并且增值。
走进今天的满洲里市区,十几年前的“半截楼”已全部被盘活,各种欧式风格的建筑物掩映在树丛中,满洲里机场、车站、热电厂、国际商贸中心、广场、商业步行街和俄罗斯风情园等一批基础设施已投入使用,高载能工业园区、进口资源加工区、创汇农业区也相继建成,木材加工、煤电开发、边境旅游等产业已迅速成为经济支柱。
如今,全市初步建成了绿草蓝天、洁净清新、功能完善、布局合理、中西文化交融的国际贸易旅游新城,基本形成了外经外贸外资、旅游、工业、创汇农业、新兴服务业等五大产业格局。去年,全市固定资产增长达到150%,有8项经济指标增长超过30%,跨入了“陆桥经济”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