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是中国民航业变数最大的一年:几家民营航空公司相继开飞,上半年出现全面亏损,错综复杂的深航收购……
同样是这一年,民航业遭受了来自外界的严峻挑战,一路飙升的油价使不少航空公司叫苦不迭,民航业向非公有制全面放开……
也就在这年,中国民航的“垄断之门”在各种争论中慢慢打开,让外界不少人看到了民航为打破垄断所做的努力,而中国民航业也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成长。
民营航空与“廉价”之争
对于中国的民营航空公司来说,2005年绝对是值得纪念的一年。
3月11日上午,在这个对中国民航业来说至关重要的日子里,首家民营航空公司的飞机开始在中国的蓝天上翱翔,正式从天津滨海国际机场起飞飞往长沙,一时,这架飞机的主人——奥凯航空公司成为各种媒体的焦点。随后,7月18日,号称中国首家廉价航空的春秋航空公司顺利地实现了首飞,其上海到烟台的199元的超低价机票更是给了人们无限的遐想。7月26日,鹰联航空首飞成都至深圳航线,这是继奥凯和春秋之后第三家开航的新组建的民营航空公司。同时,华夏、东部快线、东星三家公司已经获得批复,正处于筹备阶段。
然而,尽管这些“民”字头飞机是在万众瞩目中飞上的天,但其“旅途”并不平坦。由于受成本限制,无论从航线资源还是产业规模上,民营航空都与国内主流航空公司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不少媒体将民营航空公司与廉价航空相提并论,然而,民营航空公司们并不愿意接受外界这样的定义,纷纷与“廉价”划清界线。
“在目前的政策环境下,真正的廉价航空公司很难产生,因为要实现低成本运营,在机场、油料、空管方面还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政策。”奥凯航空公司总裁刘捷音这样对媒体说。而另一家民营航空公司负责人也强调,“就目前实力而言,我们只能选择走‘小’路。说实话,我们目前根本没有任何资本去和国有航空公司打‘主攻战’。”
“的确,在中国目前的现实下,民营航空公司的经营肯定会很难。”一位多年一直研究民航的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这样感叹。
难虽难,可是,仍然有不少的民资大踏步的往航空“跑”。据有关资料显示,2005年中国民营航空公司增至14家民营资本进入中国民用航空业热情空前高涨。在2005年5月被称为中国民航业最大一宗产权交易案的深圳航空公司65%股权拍卖会上更是有两家民企组成联合竞买体,经过90多个会合的较量,以27.2亿元人民币夺标。
一方面是“先人”的叫苦连连,一方面是“后人”前仆后继,这确实是个叫人很是琢磨不透的事情。不过,谁说这又不是一件好事呢,正是这种激烈的竞争才会促进“垄断”大门的大开。
价格联盟与价格市场化之争
机票价格,作为航空公司利润的重要因素,在2005年也没闲着。
春节过后,航空公司处于淡季,于是不少航空公司纷纷抛出降价打折的“绣球”,以此来刺激市场。“我们要用充满诱惑力的价格和实在、科学的产品来解放被压抑已久的消费需求。”深航这样对外宣称。一时之间多家航空公司的票价降到五折甚至更低。
面对这种情形,4月1日,民航总局人士向有关媒体证实,针对近来国内航空公司机票价格战所产生的恶性竞争,总局从4月开始实行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其中包括完善价格协调机制、调整机票代理佣金等措施。
消息传来,业界一片争论。支持方认为,启动航空公司间的价格内部协调机制,可以有效帮助航空公司实现利润;反对方认为,此措施带有明显的“价格联盟”色彩的措施。而这个措施在市场上的直接反映是,之前还持续低迷的机票价格开始全线上扬,许多航线买不到折扣票。
然而,“幸福”似乎总是很短暂,在淡季空座率很高的压力下,不少航线机票价格再次出现“跳水”, 此前一些航空公司建立的价格联盟也纷纷宣告瓦解。
事实上,此类事件对航空业内人士来说早已习以为常。价格联盟在这一年总是在重复着建立、瓦解的循环。就在2005岁尾的时候,还有一条机票价格联盟发生内讧的消息见诸媒体。海南航空公司因以正常票价的2.5折推出福州飞北京的优惠机票而遭到同飞此航线的其他航空公司“封杀”,福州市60多家机票代理点也均拒售海航的该航班机票。
究竟机票价格是由市场决定还是由运营商通过内部协商来决定?该怎么决定?这个争论看样子是要留到2006年了。
燃油附加费之争
2005年,“燃油附加费”在中国民航中可着实“火”了一把。
面对着从3300元每吨涨至5200元每吨的航油成本压力,国内民航业在2005年上半年出现全面亏损。对此,国家发改委和民航总局决定从8月1号到12月31号,允许航空公司在国内航线征收20-40元的燃油附加费。
对于燃油附加费的征收,有舆论质疑,此次征收燃油附加费抬高了整个行业的机票平均价格,但由市场决定机票价格是起主导作用的,市场上的机票是否也能相应地抬高价格是由航空公司间竞争程度和市场需求情况决定的,能否达到抬高机票价格的目的最终是市场说了算,面对激烈竞争,有可能存在收了燃油附加费,机票却不上涨的情况。
尽管外界有质疑,但8月1日,燃油附加费如期征收,而燃油附加费的征收对航空公司的利润影响也“立竿见影”,根据各大航空公司公布的第三季度财务报表,航空业开始实现盈利。正是受惠于征收燃油附加费,民航总局局长杨元元也在年底透露, 2005年我国航空运输业仍将实现盈利。
随后,11月24日,国家发改委、民航总局联合下发通知,决定将现行民航国内航线旅客运输燃油附加费的征收期限由2005年12月31日暂延长至2006年3月31日。而据有关媒体报道,这是国内三大航空集团早在10月就向中国民航总局提出申请,要求延长征收国内航线燃油附加费的期限的结果。
对此,不少航空证券分析师认为,航空公司之所以“拼了老命”在燃油附加费上做文章,是因为燃油附加费是相对独立于机票价格之外的,不管机票价格怎么打折,燃油附加费还是照收不误。“事实上航空公司不该再在这方面做文章了,而应该充分显示个性化的经营策略,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业内人士这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