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概况:
丹东港位于辽东半岛东北根部,鸭绿江入海口西岸,南临黄海毗临大连,东与朝鲜半岛隔江相望,水上距朝鲜南浦港119海里,距韩国仁川港232海里,距日本神户港844海里,是我国大陆海岸线最北端的国际贸易商港, 也是我国与朝鲜半岛及日本列岛距离最近的港口之一。港口水陆交通畅达,已形成较完备的立体交通网络。港区铁路连接沈丹、京哈、长大等干线,并经鸭绿江大桥与朝鲜半岛铁路相通,可担负国际联运任务。公路以沈丹高速、丹霍、鹤大、大盘为干线,通向省内外各地。民航有定期航班直达上海、三亚、深圳等城市。
丹东港(大东港区)属温带温润地区,台风影响甚少。由于朝鲜薪岛列岛作天然掩护,外海波浪很难传入港区,0.6m以下的波浪占97%。港口属于天然不冻港,流冰厚度一般为5~15cm,不影响船舶航行和靠泊作业。
丹东港现辖大东(海港)和浪头(河港)两个港区,共有生产性泊位13个,总设计吞吐能力711万吨/年。其中:公用生产性泊位11个--5万吨大型散货船舶泊位2个,设计能力496万吨/年;货主专用码头2个,设计吞吐能力215万吨/年。
两港区现有仓库2万平方米,散杂货及集装箱专用堆场150余万平方米。各类装卸机械100余台(件),最大起重能力45吨。各种港作船舶5艘,拖轮最大功率4000马力。目前,正在建设的大东港区9、10号泊位工程将明年4月投产使用,设计吞吐能力新增101万吨/年,届时丹东港设计吞吐能力为812万吨/年。
丹东港于1907年开埠通商,曾一度为东北地区木材集散地和重要通商口岸。1950年因朝鲜战争而封港,1954年恢复通航。由于各方面条件限制,长期以来,港口吞吐量始终徘徊在40~50万吨。1988年,大东港区的建成加快了丹东港口由江河小港向国际海港迈进的步伐。特别是近两年来,丹东港针对港口“泊位少、航道浅、货场小、铁路短、设备缺”等瓶颈因素所实施的一系列扩建改造措施,极大地推动了港口的发展,吞吐量也逐年大幅度提升,自1995年至2003年,丹东港吞吐量由134万吨增长至707万吨,年均递增23%。其中:集装箱由1995年的1474TEU增至6.8万TEU,年均递增61%;旅客吞吐量(丹东-仁川)达8万人次。2004年全港吞吐量突破1000万吨,达到1100万吨,其中集装箱9万TEU。较2002年末,丹东港实现了“规模能力、吞吐量和收入”三项主要指标两年翻番的业绩。
从货源结构上看,丹东港已由建港初的单一品种拓展到以粮食、煤炭、矿石、钢铁、木材、非矿、水产品、电子机械产品以及服装等多种货源结构;港运方式由单纯的散装运输发展到散装、集装箱、客货滚装运输等多种方式。目前,丹东港现已同日本、韩国、朝鲜、马来西亚、新加坡、俄罗斯、美国、香港等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八十多个港口开辟了散杂货、集装箱和客运海上航线,其中集装箱已开辟8条至日本、韩国、大连等定期班轮航线,每月航班达到50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