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港集装箱码头2006年1月份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43万标准箱,实现总收入355万元,均比2005年同期翻了一番,创造了威海港新港历史最高纪录。这一纪录的实现是由威海港与青岛港集团合资经营带来的。据了解,青威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成立的第一个月,威海至青岛外贸内支线运输标箱数量同比增长156%,威海至日本航线同比增长111%。联合带来的巨大优势和强劲活力已初步显现。
威海市较早提出了“以港兴市”战略,近年来港口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但2005年8月的全省港口经济工作会议透露的一个信息,让威海港集团感到了压力。统计显示,威海港吞吐量在山东省港口中仅列第5位。面对环渤海地区规模型港口密集、码头过剩、运力大于货量的现实,在青岛港、烟台港、大连港的包围下威海港如何杀出重围?
在山东省委提出对接青岛的战略背景下,威海港集团想到了与青岛港合作。实际上早在2003年7月,两港间就开通了外贸内支线,建立了合作关系。通过外贸内支线,威海港的集装箱吞吐量快速提高,2005年新港集装箱分公司的吞吐量达12万标箱。
威海港决定进一步合作,主动“请进”青岛港,共同经营集装箱码头。作为世界集装箱大港前14强的青岛港,受各种原因所限,已经有3年没有新建码头,这几年的发展都是依靠管理挖潜,迫切需要一个新的效益增长平台。威海港拥有青岛港所需要的足够发展空间,青岛港拥有威海港所需要的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双方就集装箱码头合作很快达成协议。2006年1月6日,青威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正式开业运营。
青岛港向青威公司派出了5名管理人员,帮助青威公司打造标准化集装箱码头。公司重新规划了配套堆场,提高周转效率;每10天开一次场站会议,听取作业相关方面对公司的要求和意见;从青岛港带来“货主满意就是质量工作的唯一标准”的理念,全面提高公司员工的服务意识。
引进青岛港管理的同时,威海港也引进了青岛港的品牌与网络等资源。青岛港集团一个月内向青威公司派出了3批业务人员,集团在整个胶东地区的业务开发力量都协助青威公司争揽货源。由于青岛港去往欧洲的航线密集、周转快,企业又可以在威海海关直接报关,然后通过外贸内支线及时到达青岛,威海周边一些生产企业果断将出口欧洲的集装箱业务全盘移到了威海港。
引进青岛港加快了威海港基础设施的软硬件建设。合作当月,青威公司外贸内支线的班船增加了一艘“凌昌河”号,船期由每周两班增到了三班,威海至日本的外贸航线每周也增加了一班,至韩国仁川、釜山、平泽的集装箱数量同比增长近五分之一。青岛港信息中心为青威公司量身定做集装箱管理系统,把单据的传送纳入电子管理,大大缩短集装箱周转时间,创新装卸效率。由青岛港出资,青威公司还准备新增两台桥吊和几台轮吊,将集装箱码头的年生产能力提高到50万标箱。
与青岛港合作,威海港向亿吨大港冲击增添了砝码。据青威公司董事长张平介绍,青威公司将增加原有航线密度、发展内贸航线、开辟远洋航线,预计2006年全年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4万标准箱,比2005年翻一番。威海港集团副总经理王伟兵说,威海港集团公司预计在“十一五”末港口吞吐量达到5000万吨,到“十二五”末达到一亿吨,跻身全国亿吨大港行列。
新闻点评:
重要的是找准角色定位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教授闫涛蔚认为,接轨青岛,对我们每个企业来说,都面临着一个角色定位问题。其中,有些无疑要在“接轨”中,由“鸡头”变“凤尾”,由主角变配角。在这一角色变换中,必须明确的一点是,演主角还是配角与能否成为名角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配角也能成为名角,关键是找准角色定位,尽快进入角色,演好角色。靠强联大是实现超常规发展的捷径。青威公司的成功运作,对我们加快接轨青岛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