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我国沿海港口吞吐量分析
进入新世纪,在国民经济、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推动下,中国大陆沿海港口吞吐量呈现快速发展态势,2000~2004年年均递增18.5%、3.1亿吨,到2004年吞吐量达到25.4亿吨,集装箱2000~2004年年均递增29%、900万TEU,2004年吞吐量达到5;662万TEU。这一时期是我国沿海港口吞吐量发展最快的时期,形成了8个吞吐量超亿吨的港口,其中上海港列世界第2位,宁波港、广州港和天津港进入世界前10位。8个集装箱干线港中,上海、深圳、青岛、宁波和天津港集装箱吞吐量分列世界第3、4、14、17和18位。
我国沿海港口吞吐量的快速发展是这一时期GDP、外贸进口和外贸出口快速发展以及需求的结构性调整共同拉动的结果。从内贸看,沿海港口内贸吞吐量和GDP的相关系数达到0.96。20世纪90年代沿海港口内贸吞吐量年均增长速度8.33%,低于GDP增长速度,进入新世纪则明显高于GDP的增长速度,与GDP的弹性系数由20世纪90年代0.82上升为21世纪头4年的2.08。从结构上看,造成弹性系数上升的主要是由于基建投资的大幅度增加和重化工工业的推进,使干散货、石油和杂货沿海运输需求与GDP的弹性系数分别提高到1.91、1.14和2.67,较20世纪90年代有了显著提高。从沿海港口外贸进口吞吐量发展看,其与外贸进口额的相关系数为0.99。20世纪90年代沿海港口外贸进口年均增长14.4%,而2000~2004年年均增长高达21.6%。这一时期以铁矿石、石油为标志散货进口快速发展。由于美元贬值的影响,沿海外贸进口吞吐量与外贸进口额的弹性系数下降为0.84,其中干散货、杂货弹性系数上升,石油和适箱货弹性系数下降。从外贸出口吞吐量发展看,其与外贸出口额的相关系数为0.98。20世纪90年代外贸出口年均增长10%,2000~2004年年均增长高达15.4%。在外贸出口快速发展的同时,适箱货比例不断提高,由2000年的38%上升到2004年的55%,弹性系数长期大于1.0。进入新世纪,干散货出口比重明显下降,由2000年的35.3%下降为2004年的23.8%,干散货弹性系数由20世纪90年代接近1.0迅速下降为不足0.2。
战略准备阶段(2000~2004)沿海港口吞吐量发展目标评价
2001年,对沿海港口发展战略准备阶段(到2004年)吞吐量进行了预测。从定量上,沿海港口吞吐量这一时期实际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8.5%(预测为10%以上),集装箱吞吐量年均增长速度实际高达27.3%(预测为20%以上),实际发展比预测为高。造成定量误差的原因主要有:
1.对外贸发展速度估计不足。按美元绝对值计算,2000~2004对外贸易发展速度实际达到24.9%。由于此差异,使对沿海港口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发展速度预测偏低。
2.对基本建设投资的大规模扩张估计不足。改革开放以来,投资率一直在35%左右。自2001年以来,投资率逐年攀升,2003年达到了42.7%,2004年达到了43.9%。大大刺激了对钢铁的需求,使得我国进口铁矿石量迅猛增长,2004年突破2亿吨,大大超出了原预计2008年达到1.5亿吨的水平。
3.沿海内贸弹性系数大幅度提高。20世纪90年代,我国沿海内贸吞吐量与GDP的弹性系数0.82,2001年预测时取值为1.4,比20世纪90年代高出70%。但2000~2004年实际弹性系数高达2.08,比20世纪90年代增长153%,超出了估计。
战略准备阶段沿海港口码头能力与结构调整适应性分析
2000~2004年我国沿海港口码头技术改造和建设速度明显加快,年均增加深水泊位近35个。同时为了适应船舶大型化的需要,大型专业化深水码头建设速度明显加快,4年间10万吨级以上泊位数量增长94.7%,5~10万吨级增长61.1%,在结构上得到了明显改善。新建和改造两者对码头能力增长的贡献比例由1996~2000年的88:12,调整为2000~2004年的58:42。这是一个重要转变。
2000~2004年是我国沿海港口能力增长最快的4年,但相对于增长速度更快的吞吐量而言,码头建设速度仍然不足,使得一度得到缓解的码头能力紧张状况再次出现反弹,但这种能力紧张现象主要表现在个别货类和部分港口,这和20世纪80年代中期全面紧张状况有着本质区别。进入新世纪,码头能力与吞吐量之比再次跌到1.0以下。
衡量我国沿海码头能力适应性的另一指标就是船舶在港停时。沿海内贸船舶艘停时2004年降到历史最低水平;沿海外贸船舶艘停时2001年降到历史最低水平,近两年有所反弹。我国沿海港口外贸千吨货物船舶停时2000~2004年一直维持在最低水平,沿海内贸千吨货物船舶停时2000~2002年维持在最低水平,2003年和2004年有所反弹。这从另一侧面说明码头能力不适应是个别货类和部分港口,结构性不适应的矛盾更加突出。
2005~2010年战略框架阶段沿海港口吞吐量预测
根据相关机构预测,到2010年我国GDP年均增长速度将保持8%,外贸进出口年均增长10%。通过弹性系数、运输强度以及计量经济等不同方法综合分析,到2010年我国沿海港口吞吐量将达到41亿吨,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19.5亿吨,内贸吞吐量21.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将达到1.25亿TEU。
我国能源消费持续增加,单位GDP;能源逐步降低,每亿元GDP产出由1990年消耗标准煤5.32万吨下降为2000年的2.68万吨,预测到2010年我国亿元GDP消耗能源将下降为1.81万t标准煤。到2010年中国能源消耗将比2000年增长46%,达到199;085万吨标准煤。到2010年需从国外进口原油1.9亿吨。煤炭将继续保持能源中的主导地位,北煤南运、西煤东运和铁海联运仍将是我国煤炭运输的基本格局,预测到2010年一次煤炭下水量将达到近5亿吨的水平。煤炭出口将呈现缓慢下降,同时东南沿海地区可适度增加进口动力煤和炼焦煤。
我国钢铁生产和消费量将持续高速发展,稳居世界第一消费大国,利用世界资源满足钢铁工业发展需要是我国的基本国策,2004年铁矿石进口量已突破2亿吨,估计到2010年我国进口铁矿石将增长到3.5亿吨规模。
2005~2010年沿海码头建设与适应性分析
战略框架阶段,我国海运基本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沿海港口总吞吐能力与吞吐量之比达到1.1,其中煤炭、铁矿石、集装箱不低于1.1,原油不低于1.15。前8大集装箱港口基本满足超巴拿马型集装箱船全天候挂靠的需要。10万吨级以上铁矿石进口接卸码头的能力可适应外贸进口85%采用10万吨级以上船舶运输的需要,与日本等国水平相当;粮食进口接卸码头可适应以灵便型、巴拿马型船舶为主进行运输的需要;20万吨级以上原油进口接卸码头的能力可适应外贸进口量80%采用20万吨级以上船舶运输的需要,与日本等国水平相当,沿海石油战略储存能力适应国家战略储备要求;10万吨级以上煤炭出口码头的能力可适应外贸出口量50%采用10万吨级以上船舶运输的需要;沿海一程大型LNG、LPG码头及储罐数量可适应世界能源运输船舶大型化的要求。
为达到上述目标,到2010年沿海港口吞吐能力需达到45亿吨,深水泊位数量达到1;183个,其中20万吨以上38个,10~20万吨45个,5~10万吨300个,3~5万吨250个,1~3万吨550个。6年间需新增深水泊位393个,年均新增65.5个,比战略准备阶段增加88%。这一时期将形成我国沿海码头的专业化布局。随着码头建设的加快和需求增长速度的下降,码头吞吐能力与吞吐量之比在2004年下降到最低点后,2005年开始上升,从而结束近年来持续下降的趋势。
结论与建议
2005~2010年战略框架阶段,沿海港口吞吐量和全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年均增长速度将分别达到8.4%和14.7%,到2010年分别达到41亿吨和1.4亿TEU,这一发展速度虽然较战略准备阶段明显下降,但仍将是高速发展态势。
为了满足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对沿海港口的需求,2005~2010年战略框架阶段必须加快深水码头建设力度。需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保证战略框架阶段6年新增深水泊位393个,年均新增深水泊位65.5个,这将是中国沿海港口码头建设空前绝后的高峰期。
文章作者:贾大山 交通部水运科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