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华为、三一重工等一批中国企业相继曝出在海外投资过程中频频受挫,中国企业走出去,成为当下中国经济界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8日上午,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也公开表示,中国企业需要走出去,和其他国家的企业共同合作,使整个世界的价值链分布、产业布局更加趋于合理。更多的国家是欢迎中国去投资的。
当下,中国企业是否应该大胆走出去?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难题?企业在海外投资过程中如何才能避免走弯路?昨日,商报记者邀请到全国政协委员、工商银行副行长张红力,全国政协委员、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总裁俞敏洪,全国政协委员、爱国者数码科技公司董事长冯军,共同就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谈现状
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最好时机
重庆商报:去年以来,中国企业频频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受挫,您认为,当下是否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好时机?
张红力:中国企业走出去其实是我国本世纪伊始就已经确立的重要经济战略。并且在过去10多年的历史中,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也取得了一定成绩。最直观的数字就体现在,截至目前,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金额已经超过2600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合计完成营业额近4000亿美元,1.8万家中资企业足迹遍及全球90%的国家和地区。事实证明,在当下,实施走出去战略,对于我国转移过剩生产能力,获取先进技术和保障资源供给具有重要意义。并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企业走出去的需求将变得更为强烈。
俞敏洪:在我看来,是否走出去主要是看企业自身的准备情况。但无论如何,走出去都是未来企业发展的一个必然方向。并且此前也已经有了成功的先例,比如联想收购IBM的PC(个人电脑)业务、吉利收购沃尔沃,都是中国企业境外发展的典范。并且新东方也是在美国纽交所实现上市,单从这一点上讲,我非常支持中国企业在接下来的发展过程中大胆走出去,在世界市场上获取机会。
冯军:当下是中国企业走出去到海外寻求发展机会的好时机,这一点毋庸置疑。一方面,世界经济出现复苏迹象,中国企业在境外的投资迎来更多机遇。另一方面,相关的人才、配套政策、对国外经济环境的熟悉程度等,都在不断完善。从种种因素判断,现在都是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的大好时机。就在最近,爱国者国际化联盟在英国格林尼治设立的海外品牌加速器也已经敲定,在未来的几个月,爱国者在国外的发展将成为公司的战略重点。
谈困境
人才、方式成普遍难题
重庆商报:尽管您刚刚对企业当下积极走出去持肯定态度,但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频频受挫也是现实。在您看来,企业受挫的原因出在哪?究竟面临哪些难题?
张红力:我认为,最大的难题在于中国企业目前走出去的方式方法上,尚未形成明确的规范和程序。比如,目前大多数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很多以工程承包类项目为主,其方式大多是“建完即走”。往往缺乏与当地社会实现更深入融合的考虑,主动去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的企业也不多。
其次,从外部环境来看,中国企业走出去也缺乏长期的外汇资金支持。从贷款情况来看,目前支持走出去外汇贷款的期限多为三到五年,十年以上的长期贷款几乎没有。主要因为国内银行外汇资金来源渠道较为单一,期限较短,成本较高,银行也有盈利要求和风险约束,特别是目前大一点的银行都是上市银行,不可能赔本放贷。因此在人民币始终存在升值预期的情况下,国内银行很难提供与企业需求相匹配的长期外汇资金支持。
俞敏洪:在我看来,最大的难题在于人才。比如过去包括三一重工在内的几家中国公司在美国的投资受阻,其实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他们一开始并没有请到顶级的人才为他们的境外投资行为服务。尤其是在律师、会计、咨询所等领域的人才,他们很可能一来就会要价一两百万美金的薪酬,但实际上,他们在之后会给你节约很多时间和金钱,帮助企业解决很多麻烦。
此外,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普遍缺乏对国际法及国际市场的了解,因为我们这一代的中国企业家,主要还是在中国长大,对国际资本运作方式、国际企业运作方式,以及国际政府跟企业之间的关系都不是特别了解。
冯军:我认为最大的难题还是来自无成熟经验可参考。一是对国际商业市场的不熟悉,二是对国际资本市场的不熟悉,毕竟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时间还很短,尚处于探索阶段,缺乏成熟的运作经验。在这种情况下,就很容易出现问题。
谈建议
设企业走出去专项外汇资金池
重庆商报:您觉得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去解决或者规避?
张红力:我建议,相关部门可以从国家外汇储备中拿出一块专项资金,设立支持企业走出去的外汇基金,解决企业走出去长期经营所需的长期外汇资金。比如长期设置600亿美元规模的外汇贷款资金,贷款期限设置为10~20年,贷款利率在考虑市场利率水平的基础上给予适当优惠,并且可以重点支持能源产业、先进制造业、高科技产业、农林畜牧业等行业的并购需求。专项资金可以委托商业银行管理,遵循商业化运作原则。同时为保证国家外汇储备资金安全,可考虑由商业银行提供保本承诺。
俞敏洪:在借助国际性的顶级人才和团队之外,以我的经验来看,企业在决定要到海外发展以前,必须先对海外市场有充分的了解,并且一定要由企业主亲自去考察和了解。因为企业主都有自己的商业直觉。比如新东方平时会有很多的专业团队给我提供建议,大多数我都会悉心接受,但有些项目我一到现场之后,就发现很多事情会出现偏差。所以企业家不能自身脱离企业走出去过程中的决策和判断环节。
冯军:一直以来,抱团都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壮大自身、规避风险的一种很好的方式。我认为,企业走出去也可以借鉴这种方式。比如,爱国者的国际化联盟现在就是在做这件事情,倡导并联合国内十余位在各行业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民族品牌领军人物,大家通过合作的方式,共同开拓海外市场,更容易赢得国外官方的重视,以及国内众多企业的积极响应。而多家企业集合在一起,也有助于在海外直接与政府首脑建立沟通渠道,与商界代表商榷合作事宜,最大程度地为企业在当地落地争取有利的条件,避开贸易壁垒,对接到最有价值的企业资源,为中国品牌的海外发展降低风险节约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