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Ctrans - 资讯中心 >> 工具 >> 后危机时代的出口信用保险

    后危机时代的出口信用保险

  •   不是不敢做就是不能做

      我国的出口贸易总量很大,出口企业迄今为止所采取的信用政策还普遍比较传统和保守,但总体信用风险管理的结果并不理想。这是什么原因呢?一方面,经济社会的整体信用体系不够健全,企业及企业家对信用经济、信用销售在国际市场上的普遍应用认识不足,导致销售人员及其管理者望单兴叹,不是想做不敢做,就是想做不能做。不敢做时,是基于自己对买方没底;不能做的,是由于主管上级或老板不予批准。另一方面,在我国涉外经济口,尤其是在对外贸易活动中,金融创新和服务严重滞后于贸易实体,满足不了市场的现实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的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据统计,在我国近年的出口贸易中,企业通过信用证和部分前T/T等较为保守的支付方式所达成的交易占80%以上,而欧美等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不足20%。相反,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信用销售占其交易总量超过80%,而我国的这一比例不足20%。显然,看似稳妥的销售政策,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回报和预期的结果。商务部国际贸易研究院的一项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出口贸易的坏账率高达5%,而发达国家的贸易坏账率仅有0.25%~0.5%。换句话讲,我国外贸出口的坏账率是发达国家的10倍以上。

      在国际贸易过程中,首先,通过信用证和部分前T/T进行交易并非不好,但却仍有不足之处。信用证条款只是一种国际惯例,并非法律文件。随着时间的推移,信用证常被一些不良分子所利用,泛滥成灾的软条款,更是家常便饭。再者,银行也是会出事的。美国去年以来就破产了近 200家银行。部分前T/T收了订金,余款还是有很高的回收风险。我国企业碰到的这类问题非常多。其次,坚守谨慎的信用政策很重要,但适时引入灵活的信用销售政策和信用风险管理机制更加重要。这不仅能给企业带来市场机会,还会降低销售成本甚至坏账比率。

      信用销售以信用保险为依托,通过信用保险的合理安排,进行动态式的销售全程信用风险管理,最大限度地实现(货物)卖得动,(风险)管得住、(货款)收得回的目标。

      早在上个世纪初,欧美发达国家就设立了官方的出口信用保险机构,旨在支持与鼓励本国出口,抢占国际市场。到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取代关贸总协定时,出口信用保险被允许作为各成员国政府促进本国出口的政策性工具,深受各国政府和经济社会的欢迎。在我国,国务院在国家加入WTO的2001年,就正式批准成立了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国家也及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通过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帮助企业化危为机,与企业共克时艰。温家宝总理在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国家为此还出台了一系列政

      策措施和具体安排,无非就是想通过国际上通行的出口信用保险工具,借助国家的财力和信用资源,鼓励并支持企业大胆采用更加积极灵活的销售手段和成交方式,抢抓订单保市场,解决企业“有单不敢接” 和“有单无力接”等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