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发展规划(六)
六、加强保税港区功能建设,打造核心功能区 保税港区是我国现阶段对外开放程度最高、政策最优惠、功能最齐全的特殊经济区。利用国家批准建立大连大窑湾保税港区的有利条件,充分发挥保税港区的政策和功能优势,创新保税港区体制机制,将大窑湾保税港区打造成大连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功能区。 (一)加强保税港区设施建设 充分借鉴国际自由贸易港的成功经验和管理模式,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合理配置区域功能。采取分期建设、滚动推进的方式,加快保税港区围网、卡口、查验、监控等海关监管隔离设施建设。完善保税港区集疏运体系,积极推进保税港区与区外联系的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大窑湾保税港区实现高水平运作,提高大连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竞争力。 (二)创新保税港区发展模式 创新大窑湾保税港区的运作方式、业务流程和监管模式,构建符合国际自由贸易港区通行做法,具有中国特色的保税港区。 一是创新管理体制。进行管理体制改革、运行机制创新,建立与保税港区建设发展相适应的海事、边检管理体制,海关、检验检疫部门联合办公机制,实现“信息共享,设施共用,并行管理”。拓展口岸功能和保税功能相结合的物流业务。开展内外贸同港运作试点。建立虚拟大关区或通过统一的东北关区代码,实现口岸与内地监管部门的职能、业务整合。 二是创新监管模式。通过实行风险管理,有效简化手续,实现“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自由”,实现区港一体化。对不涉及到国家安全的货物不予限制,取消一线备案制,区内货物流通自由。外汇管理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强化预警机制。 三是创新管理手段。强化信息、信誉管理,以电子信息监管为主,物理隔离管理为辅,打造出成本最低,效率最高,通关最便捷的数字物流港。推进信息化建设,开发符合保税港区特点的信息化监管系统。 (三)发挥保税港区服务功能 最大限度地发挥大窑湾保税港区的服务功能,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带动东北地区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 全面发展港口作业、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转口贸易、出口加工、展示、离岸金融8个方面的业务。积极承接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国际产业转移,重点引进一批国际知名的物流企业、航运企业、加工制造企业和跨国采购中心,大力发展软件、生物制药、电子信息、精密机床等高科技产业,加快油品、汽车、粮食、矿石、冷藏等物流基地建设。打造汽车零部件、钢铁、煤炭、木材、纸浆等商品集散地,逐步发展成离岸金融中心、国际中转中心,实现港口、航运、物流和加工产业联动发展,形成产业发展集聚效应。 “十一五”期间,初步形成保税港区基本功能构架,使大窑湾保税港区成为我国最富吸引力的保税港区之一;建设长兴岛保税物流中心和出口加工区,把长兴岛打造成与保税港区互动的出口加工型国际合作工业区;构建以大窑湾保税港区为龙头,以东北腹地保税物流中心和内陆干港为节点的东北保税物流网络。到2020年,推进大窑湾保税港区转型发展,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由港,率先与国际接轨,向自由贸易区转型,顺应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先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