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适度超前的理念
国外的经验表明,铁路发展必须确立适度超前理念
交通运输业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推进工业化进程,具有典型的先导性带动作用,应当在经济起飞之初首先形成一个相对密集的先行资本投入期,才能为经济起飞奠定坚实的基础。特别是铁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形成网络运输能力需要线路基础与场站设施、技术装备等多方面的系统支持,更需要适度超前发展。
从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历史进程看,在其经济进入快速增长之前,普遍经历了一个铁路建设的高潮时期,通过持续大规模的资金投入,为经济“起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设施条件。而且一旦越过这个发展的“门槛”,铁路便永久性地不再成为经济增长的“瓶颈”。美、英、德、法等发达国家都在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基本完成了铁路网的建设。此后铁路虽然在技术装备、技术手段上不断更新,但100多年前构建的运输生产力规模,至今仍然是支撑这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1964年,在日本经济还相当困难的时候,就开通了第一条高速铁路“东海道新干线”,成为其经济起飞的“高速推进器”,并奠定了今天日本高速铁路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在我国铁路发展历史中,始终未能真正形成与经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持续、密集、大规模投资建设高潮。“八五”期间,铁路建设投资规模相当于公路建设投资规模的55.2%,“十五”期间仅相当于16%左右。“十一五”如果继续按常规速度投资建设铁路,不但满足不了未来发展需求,还会使铁路越来越紧张,越来越被动。因此,对铁路的建设发展,必须在决策思想上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在建设规划上注重前瞻性和系统性,在目标定位上着眼于满足社会需求,下决心彻底解决问题。
由于受铁路运能限制,一些国家重大战略物资的跨区域运输不得不转由其他运输方式承担,甚至出现了以高端能源消耗为代价,通过公路长距离运输煤炭等初级能源、矿产资源及其他大宗物资的不协调现象。交通运输行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着眼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个大局,认真吸取国外交通运输发展的经验教训,把握科学发展的规律,避免再走弯路;必须紧紧抓住未来5到10年我国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关键机遇期,优化运输资源配置,加快发展铁路,奠定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尽快建成铁路快速客运网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大事
建成铁路快速客运网是惠及普通百姓,促进社会和谐的大事。新时期推进大规模铁路建设必须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用系统发展的思路解决我们面临的各种问题,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我认为,铁路快速客运网的建设对于实现“十一五”铁路发展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应当作为“十一五”铁路发展的重中之重。
铁路部门坚持以人为本,最根本的就是要加快铁路发展,实现“人便其行,货畅其流”。特别是在旅客运输方面,铁路在中长距离、大运量的旅客运输中,仍然是不可替代的主力。从运输的经济性上考虑,铁路运价低廉、经济便利,作为大众化的交通工具,在现阶段以及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是绝大多数老百姓出门远行的首选交通工具。从运输的安全性考虑,铁路更具有明显优势。特别是客运专线、高速铁路,其安全保障性能更优于其它交通工具。从运输的可靠性考虑,铁路全天候运营,对恶劣天气及地理条件的适应能力明显强于其他交通工具。
我国各省会城市之间直线平均距离达1500公里左右,解决大运量、高密度、中长距离的旅客运输问题,客运专线是最佳选择。目前京沪、京广、京哈、陇海(徐州至西安)等主要客运通道,平均客运密度已接近全国铁路平均值的7.1倍。“十一五”期间,应当加快建设京沪、京广、京哈、沈大、陇海等时速200—300公里的客运专线,建设京津、沪宁、沪杭、宁杭、广深、广珠等大城市群的时速200公里以上城际轨道交通系统,同时继续推进既有线提速,在13000公里提速干线实现客车时速200公里,从而初步形成铁路快速客运网。在此基础上,再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形成客运专线、城际客运铁路和既有线提速线路相配套的32000公里的快速客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