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远物流创造了一项奇迹——汽车拉火车开上世界屋脊。在青藏铁路建设工程中,担负大型机械和设备运输的中远物流,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海拔4500米处铺架设备,进行大规模公路运输。两年之内,中远物流共263次翻越海拔5300米的唐古拉山口。在狭窄、坡陡、弯急等极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创造了零伤亡记录,获得了西藏交通厅“安全运输先进单位”的称号。叶伟龙说,青藏铁路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是西部开发标志性工程,中远物流作为中国目前最大的物流企业参与青藏铁路工程建设,就是努力实现“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理念。在青藏高原工作的几十位中远物流员工还自发捐款资助沿途的希望小学,展现了中远物流人的风采。
中远物流的家电物流与电力物流已经提前实现了中国最强的目标。作为核心品牌,家电物流去年的总额是2000万台,预计今年将达到3000万台。
人才——企业的最上端
到底是什么使中远有这么快速的发展?当回答这个问题时叶伟龙告诉记者:“企业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物流人才决定着物流服务水平,中远目前有近万名专业从事物流服务的国际一流专家人才,但我们还是一直敞开人才大门,吸引大批的物流人才到中远物流工作。因为物流业归根到底还是属于服务性行业,客户服务是否到位,对企业的市场开发和客户的维护有着直接的关系。”
基于对服务的重视,中远物流与客户的合作也在不断深入与长久。据了解,在家电物流领域,中远物流所签订的合同,最短的有8年,最长的则为15年。这在当今物流业是不多见的。
物流行业的人才缺乏,众所周知,但怎么解决,以最快的方式解决?也许这就是谁赢在先的问题。为快速有效地解决人才问题,中远物流每年都要在公司内部选拔10余名优秀员工,去世界培养物流人才的顶尖学府——英国Cranfield大学深造。学习国外领先技术与先进经验,回到中远物流公司,在关键岗位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叶伟龙告诉记者,从2003年开始,中远物流与英国Cranfield大学开展了合作,Cranfield大学每年在中远物流招生。中远物流则在全系统内公开进行选拔,符合条件的员工都可以参与。中远物流将为这些接受培训的员工提供全部学费和生活费。如今,第一批赴英深造的员工已经回国,投入中远物流更具挑战性的工作中,第二批、第三批还在英国深造学习,第四批的选拔也即将开始。
“去Cranfield大学深造的员工,一个人一年30万的投入,现在看来是值得的。”叶伟龙表示,为培养一批优秀的人才,中远物流的投入是高昂的。当然,这批归国的员工所创造的效益是难以用金钱来衡量的。
叶伟龙说:“人才仍然远远不够。我给我们自己公司在物流人才方面现状的评价是,虽然快速地、超常规地培养起一部分物流的高级人才,但是还远远赶不上我们市场拓展的需求。根据我们整体市场开发的计划,人才的缺口还是比较明显。因此,我们在继续往国外送留学生之外,还在加紧培养第二级的人员,主要是侧重国内的大学生,我们已经在国内比较知名的一些物流院校,成立了中远物流班,从大学二年级就开始招生。大二结束时,中远物流就在这些学校设立自己的班级,从当中挑选一些优秀的人才,有志于在中远物流做一番事业的人才,成立一个班。大三的时候,我们派自己的专家给他们讲课,在工地上、仓库里进行学习培训,毕业后,再从中挑出优秀的人员,成为中远物流的员工。”
“中远物流在人才培养上的目标是让他们能够在同一水平线与国外物流专家进行讨论,把国外的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的理念直接引用到项目操作当中,使中远物流在本土竞争中取得明显优势。”叶伟龙说。
看来,正是有了一大批高素质的顶尖物流人才,中远在赢得本土的NO.1同进也有了进军国际市场的资本。在中远物流发展中,人才被叶伟龙喻为企业金字塔的最上端。
“四两拨千斤”的创新技术
中远通过有计划的大量人才造血,技术的自主创新也同时进行,因此在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叶伟龙说:“我们进行技术创新方面也丝毫不吝啬,每年至少投入营业额的1.9%。我们研究创新了独特的大货装卸技术,是行业内独一无二的。这项技术是利用潮汐的变化,在水与船的平衡调接过程中,不使用任何装卸机械,把大货从船上卸到岸上。”
不久前,大连石化2000万吨原油加工项目的关键设备——加氢反应器从日本运抵大连,九件设备单位重量均超过600吨的大家伙全部由中远物流承担运输装卸。按照惯例,要在码头投资两千万元专门为它建设一座大型吊车,且需要半年的时间;或采取另一种装在船上浮吊方式,也需投资1千多万。中远物流用自主研发的“大型货物滚装卸船技术”在很短的时间巧妙安全地解决了这一难题。这一项创新技术的运用,为大连石化节省了一千多万运输装卸费。在整个项目运作中,这项技术创新实在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工程事业部的肖飞部经理说。
就这样中远物流多年来不断地创新为客户节约了成本,也为自己赢得了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