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环境基本上是有利的,但制约因素有所增加,考虑到受外贸进出口连续多年持续快速增长、贸易顺差规模巨大等基数因素影响,2007年我国进出口增长速度将明显下降,对外贸易将呈现均衡发展态势,贸易顺差增长幅度将有所缩小。
预计2007年全年出口增长速度将达到15%,增幅比上年下降9.5个百分点;进口增长速度将达到14%,增幅比上年下降7.5个百分点;贸易顺差约1770亿美元,比上年增加近300亿美元,与上年净增450多亿美元的水平相比,净出口对GDP增长的拉动作用继续减弱,我国经济增长的外需波动风险有所减弱。
国际环境:世界经济趋缓影响出口
世界经济贸易增长将稳中略降。今年以来,世界经济总体上延续了近两年快速增长的势头,但在各大国央行纷纷提高利率之后增速有所放慢。目前美国经济已经显露放缓迹象,二季度美国GDP增长仅为2.9%,比一季度的5.6%降低近一半,下半年也会继续保持这一回落态势。尽管目前欧洲和日本发展势头较好,但在2007年里也将逐步放缓,而发展中国家受发达国家影响,经济增长也必然减速。总体上看,2007年世界经济将稳中略降。预计美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长率将分别为3.4%和2.9%;欧元区经济今明两年预计将分别增长2.4%和2%,其中今年的增长率将创6年来最高记录;日本经济今明两年将分别增长2.7%和2.1%;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今明两年将分别增长7.3%和7.2%。
同时,2007年全球经济不确定因素增加,如各国通货膨胀风险、 国际油价和初级产品价格走势、全球不平衡加剧以及贸易保护主义日益突出等。世界经济贸易放缓对我国最直接的影响是出口增速下降,由于我国经济增长对出口依赖很大,因此受到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视。
国际商品市场价格走低将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由于国际商品市场供求失衡、投机活动增多,2006年国际商品市场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使我国进口付汇大幅增加,降低了对外贸易的整体经济效益。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编制的国际市场商品价格指数显示,近期国际市场大宗产品价格有所回调,但仍保持在较高的水平。8月份,主要反映国际市场初级产品现货价格水平的中价国际A指数比上月微跌0.56%,比去年12月上涨24.53%,比去年同期上升21.97%;反映期货价格水平变化的中价国际B指数比上月下降1.53%,比去年12月上涨32.25%,比去年同期上升35.82%。2007年受经济增长速度下降、需求放慢和产能增加的影响,国际油价和重要原材料价格上升幅度将有所减缓,国际石油价格虽有波动但年均价水平比2006年将略有下降,我国外贸发展的环境将有所宽松。
国内环境:内部调整将影响外贸发展
一方面,我国明显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国内不断提高的贸易便利化条件、企业技术进步增强国际竞争力、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外贸结构等多种因素决定着我国在世界贸易增长格局中的有利位置,特别是当前国民经济继续处于高增长平台,为外贸快速增长创造了良好条件,近几年形成的工业生产能力加强了我国出口供给能力。
但另一方面,一些内部调整因素将影响明年的外贸情况。首先,我国贸易平衡压力持续,政策调控力度将加大。2006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出台了降低出口退税率等一系列促进国际收支平衡、调整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的政策将在2007年进一步得到落实,进出口贸易结构会有所改善,但增长速度将受到一定影响。
其次,2007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效果将进一步显现,国内经济降温会对进口产生较大影响。
第三, 人民币升值幅度加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截至目前,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累计升值幅度达2.66%,10月26日人民币兑美元 汇率中间价报1美元兑人民币7.8940元,第三次突破7.90大关,并创出了汇改以来的新高。
第四,今年1-9月,外商投资新设立企业30021家,同比下降6.83%;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25.89亿美元,同比下降1.52%。外商直接投资增速下降,将在一定程度上弱化投资带动贸易效应。
此外,贸易摩擦将继续成为困扰外贸持续、稳定增长的问题。
政策建议:继续调整出口退税
进出口增长速度将有所回落,但贸易顺差规模仍难以出现明显缩小。促进进出口贸易平衡发展成为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问题,今后应进一步采取调整出口退税政策等措施,促进贸易平衡。
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鼓励高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通过调整出口退税政策等手段,继续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鼓励扩大重大装备关键件、先进技术和设备以及国内短缺的资源性商品的进口,进一步优化外贸商品结构。
完善利用外资和加工贸易的有关政策。进一步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严格限制低水平、高消耗、高污染的外资项目进入。规范地方政府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严格执行国家对外商投资的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完善加工贸易产业准入机制,扩大加工贸易禁止和限制类商品目录,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和升级。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加强产业配套,鼓励加工贸易企业更多地采用国产料件,延伸加工贸易的产业链条;鼓励加工贸易向有条件的中西部地区转移。
加快建立进出口贸易协调机制。密切跟踪对国内产业影响重大的资源类产品,建立进口促进体系,实施调整战略储备。健全重要商品出口预警和贸易摩擦协调应对机制,对出口增长过快、容易造成贸易摩擦的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采取自愿限制出口的措施,提高行业组织的协调功能和企业的应诉能力。
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到海外投资,制定并落实境外投资产业指导政策,完善境外投资的配套措施、项目核准制度和国内协调机制,支持和引导有条件的企业进行跨国并购。扩大境外资源开发合作,提高境外资源的利用能力,实现资源进口多元化。积极发展境外加工贸易,转移部分顺差。
进一步加快资源要素价格改革步伐,完善出口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使出口价格能够真实反映出口商品劳动成本、环保成本和资源成本,增加出口的社会效益,抑制出口低成本扩张,从而达到提高出口质量和缓解国际收支失衡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