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大宇国际等70多家韩国有实力的企业组成的采购团,在东北一带辗转,开出了建筑材料、啤酒、休闲用品、家具、空调、小家电等采购大单。
这样的采购团其实已司空见惯。
中韩两国经贸各有所需的互补引力已使两国年贸易额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
6月22日,韩国经济新闻类中最大的新闻社《每日经济新闻》和中国《经济观察报》联合举办2006中韩经济论坛,两国的政府官员、经济学者及企业家聚在一起共同探讨“两国为扩大韩中经济交流的合作方案”。
大家预测,下一步,两国将会在服务业领域、物流流通、精密制造、新产品创新以及中小企业合作方面深度融合。
新航标
可以这样说,1000亿美元贸易额大关下的文化渗透已无所不在。时下,在中国,不管是手机、服装、食品还是电视剧,“韩流”已经席卷了中国人生活的各个角落。
而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1000亿大关是一个新的航标,中韩经贸的大船正驶向更深更广的“深水区”。商务部部长助理陈健表示:“拓宽产业合作领域,探索多样的发展方式,推动大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让上下企业进行配套协作等等,这些是下一步的方向。”
在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看来,1000亿美元是一个贸易结构变化的转折,“贸易从以前的市场互补开始向产业互补转变。”这意味着,企业分工所导致的贸易变得越来越多。
1000亿美元大关也间接调整两国企业的投资方向。
企业家们在会议间隙交流最多的是新领域的合作机会。给中国一家机构当顾问的韩国博士李载荣说:“韩国企业希望有新领域的拓展。”如果西部、东北的政策更透明,韩国企业是考虑拓展投资区域的。
韩国来华投资的地域已经从山东半岛、天津和辽东半岛逐步向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中西部地区扩展。
陈健在会上给韩国企业家们“兜售”中国的中西部,“你们去走一走,看一看,这些都将为韩国企业在华发展提供新的机遇。”而产业领域也加快了渗透。经济产业、环保、纳米生物等,陈健一口气开出了涉及12个领域合作的单子。
“新的中韩合作关系,我认为已经到时机了”,韩国产业资源部的次官李源杰这样认为,他建议两国加深经济合作的范围和程度,建立更健全的多边合作机制。
政府层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两国首脑在2005年共同达成中韩经贸合作中长期发展规划和联合研究报告中设立了17个执行课题,两国政府也出台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并正在为两国间产业机构升级制订战略分工计划。
张燕生表示,中韩经济特征相似,都是贸易立国,但经济结构有很强的互补性,中国有大市场优势、低成本优势和后发优势,韩国有技术、资金和管理优势,可以通过建立机制性合作,使两国经济合作更深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