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魏红欣
多哈回合谈判失败后的全球贸易格局,对中国经济发展将产生哪些影响?中国以及亚洲资本流动会出现什么变化?世界经济秩序的不确定性将带来何种挑战?7月29日在山东威海举办的东亚投资论坛上,上述疑问成了最引人关注的话题。
与此对应,已成多哈回合失败众矢之的的美国,几天前还声称欧盟是导致谈判停顿的罪魁祸首,转而又把矛头指向了中国。美国贸易代表施瓦布27日指出,由于参与谈判的发展中国家担心,谈判顺利完成将带来一个更加开放的市场,在这样的市场条件下中国会将它的竞争对手挤出去。
面对美国近乎荒谬的逻辑,本届论坛名誉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在论坛短暂休息时间,接受本报记者独家采访时强调,美国将责任推诿到中国身上,显然是不合理的。在WTO框架下,美国作为发达国家,有责任也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让发展中国家在全球贸易中获益,这是WTO的宗旨所在。
况且,在经济全球化格局下,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贸易上存在竞争是事实,从资本流动的一般规律来看,资本总是流向最能赚取利润的地方。实际上,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将起到示范效应,而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在坚持履行其加入WTO的承诺,不断帮助和推动其他经济体的发展。
此外,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多哈回合失败,将导致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同时加速双边合作和区域贸易区的建立。作为本届论坛主席和主旨演讲人之一的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大使认为,多哈回合谈判的搁浅,是全球化过程中受到的打击,这使得东亚人面临着一个严峻的局面:贸易保护主义可能增多,东亚产品流向何处的难度增加。因此,开辟东亚市场,加强区域内投资合作,将成为“后多哈时代”的一个新亮点。
论坛主要嘉宾、第一东方投资集团主席诸立力在主旨演讲中也提及,多哈回合谈判的失败,给全世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世界贸易规则的不确定,在此过程中,一些国家会与其他国家建立双边贸易关系,另一些国家可能面临失败。对东亚而言,尽快明确区域发展战略,充分利用投资合作机会,显得至关重要。
成思危表示,地区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新发展,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目前,中国正不断积极地参与地区一体化活动,努力推进东盟与中日韩的“10+3”模式到2020年实现。吴建民列举的一系列数据,则为东亚合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广阔空间。他表示,1997年东亚区内贸易总额1.35万亿美元,到2004年是2.43万亿美元,增长80%。东亚区内贸易已经占到了东亚外贸的55%,这比北美自贸区高10%,比区域化程度最高的欧盟只低6%。但区内投资大大滞后,东亚区内的投资仅占东亚对外投资的25%,欧盟和北美自贸区的区内投资则分别为70%和51%。因此,东亚投资合作潜力巨大。
在讨论东亚合作的过程中,亚洲货币一体化备受关注。成思危表示,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只有欧元区是推行货币一体化成功的。从欧元区各经济体来看,各国发展水平相差不多,相互间的经济互补性较大。而且,欧元是在各国经济、政治一体化过程中逐渐过渡到货币一体化的。当然,随着东欧加入欧元区,东西欧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令欧元区内部产生诸多矛盾。相比之下,亚洲货币一体化要经历长期的政治和经济博弈,中国应推动亚洲其他地区发展,使各国经济水平更接近,这个过程注定是漫长而艰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