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化双边贸易协议抬头,小国和贫困国家将成“牺牲品”。
中国在此轮谈判中表现比较低调。商务部WTO司副司长俞建华说,我国各有“进攻”和“防守”利益,我国加入WTO的过渡期即将结束,在多哈回合中面临新市场压力,国际经济波动对我国市场影响将加剧,因此要有扩大开放和保护产业相结合的立场鉴于多哈回合谈判目标短期内难以实现,热衷于贸易自由化的国家纷纷将目光聚焦在区域性及双边贸易协议上。
2006年7月27日,WTO总理事会会议正式确认多哈回合谈判中止,这意味着此轮谈判进入“休眠期”。
虽然在两天后,美国贸易代表苏珊·施瓦布(SusanSchwab)和巴西外交部长塞尔索·阿莫里姆(CelsoAmorim)会晤后表示,两国将尽力挽救多哈回合谈判。
悬而未决的多哈回合就像摆在众人面前的半杯水一样,有人看到是水就快满了,有人看到的却是一只可能快空了的杯子。
农业“破冰”举步维艰
“今天我们只有输家,”WTO总干事拉米(PascalLamy)在会谈失败后举行的贸易谈判委员会非正式会议上说,“我们陷于极度困境。”拉米指出,尽管各方进行了漫长而细致的谈判,但分歧太大,难以弥合。
“美国和欧盟都坚持自己的立场不肯让步。但他们手中都有一张底牌,也就意味着谈判还有可以继续的空间。只是这次会议上没有一方愿意先打出这张牌。”曾任前外经贸部国际经贸关系司司长的李仲周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说。
事实上,美国、欧盟、巴西等主要成员方在农业问题上一直僵持不下,已经成为多哈回合不可回避的核心矛盾,农业谈判的破冰之旅可谓举步维艰。几乎从谈判一开始,WTO成员就被自然地分割成三大利益集团,即代表发展中国家的G20集团与美国、欧盟对峙,各方围绕农业谈判展开了利益角逐。
6月22日,WTO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的最新一份农业和非农产品市场准入问题协议草案中,农业补贴和农产品关税部分长达72页,谈判各方存在760处分歧。“这些分歧简言之,主要是发展中国家要求美欧减少其国内对农业的各种补贴,特别是对贸易扭曲作用最为强烈的黄箱政策。”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梅新育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美国则要求欧盟降低农产品进口关税,扩大市场准入,欧盟主要是要求美国削减更多的农业补贴。”
梅新育认为,我国在农产品领域的谈判目标是敦促其他成员在补贴和关税方面都做出更大幅度削减,但本轮谈判中止对我国农业总体影响不大,因为我国正在由农产品出口国向非农产品出口国转型,目前并不过分依赖农产品出口。
WTO在7月24日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05年各成员方政府对农业的补贴高达3000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于发达国家。这份报告中指出,政府补助有助于纠正市场失败并实现社会目标,但也可能会扭曲贸易流量并激起贸易伙伴的报复行动。而相关研究则表明,多哈回合谈判成功将给全世界贫困人口带来的收入增长中,将有63%来自农业贸易领域的进一步开放,而在这些可能实现的收益和收入增长中,又将有93%取决于市场准入程度的提高。
正如拉米在无奈宣布谈判进入无限期中止状态时所说那句意味深长的话,“球显然已经在你们场地那边了”,但与此同时,拉米也明确表示,他不会再为重启多哈回合谈判设定确切的新时间表。
政经博弈
“不仅仅是农业问题,谈判中所有议题都是筹码,谈判无法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原因,还是因为美欧国内政治体制掣肘。”梅新育说。
在李仲周看来,多哈回合受阻的本质原因,也正是发达国家作为WTO谈判主导方和既得利益集团,面对国内政治压力时,谈判出价动力明显不足。但李仲周也表示,美欧等谈判中的重要角色,在做出关键性让步时,面临的国内束缚也比过去更为严重。
“欧盟民众从根本上反对改变其农业保护体制,法国就明确表示反对欧盟做出降低农业关税、进一步扩大市场准入的决定,作为贸易谈判代表的曼德尔森显然要考虑国内的声音。”李仲周说,“美国也面对相同困境,加之今年11月的国会中期选举和明年总统大选已近在眼前,没有人愿意在多哈回合谈判上做过多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