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今年6月底,大连船舶重工累计手持新船订单量为284万修正总吨,首次进入全球五强,打破了韩国企业长期占据前7名的格局,成为上半年国际造船市场一个新的亮点。大连船舶重工自主开发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阿芙拉型成品油船,是目前国内船厂中开发最具市场前瞻性的产品之一,被国际航运界誉之为“中国大连型”。
创造中国造船史多个第一
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是在拥有百年历史的大连造船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大连新船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基础上整合重组成立的,是我国最早建造10万吨以上大型船舶的船厂,先后为国内外船东建造各种类船舶2700余艘。从五十年代中国第一艘万吨轮、七十年代第一艘导弹驱逐舰、八十年代中国第一艘出口船,直到九十年代中国第一艘VLCC,大连船舶重工不仅创造了中国造船发展史上60多个“第一”,给快速发展的中国造船业带来无数荣耀。
为改变船舶配套能力的不足局面,大连加大了对船舶配套项目的引进力度。自去年以来,随着世界最大船舶建筑建造企业东方精工,世界第二大船用柴油发动机生产企业斗山发动机等船舶配套项目相继落户大连,大连船舶工业改变船用配套部件本地化配套率只有10%的格局,成为我国重要的船舶配套产业基地。
注重新船型的研究和储备,实施品牌战略,大连船舶工业逐步走向国际化。从当年的万吨船,到30万吨VLCC超大型油轮;从单件小批量订货到批量化建造;从国内市场到以国际市场船舶为主。随着生产能力的扩大和竞争力的增强,大连船舶重工在国内外造船业、航运界的影响力日益加大:不仅吸引着丹麦马士基集团、新加坡万邦集团、中海集团、中远集团等老船东的目光,还接获了丹麦汤姆公司、德国瑞克莫斯公司、新加坡太平船务、美国诺贝尔公司等新船东的订单。
以自主品牌抢占造船制高点
我国造船水平在历史上曾领先世界。明朝时郑和下西洋时的舰队,是当时世界最高水平的远洋舰队。但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西方的造船技术开始超越东方,中国的船舶制造业逐渐落后于世界。
改革开放以来,大连船舶工业造船能力的迅速提高,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依靠自主品牌打破垄断,走出了一条从引进设计、联合设计到自主设计的创新之路。上世纪80年代初,大连船舶重工为挪威建造了两艘成品油船,吸收了欧洲船厂的设计和建造技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首次建造VLCC(超大型油轮),与韩国船厂开展广泛的技术交流;同时,建造集装箱船,从日本引进技术,消化吸收。
中国造船业的优势在于低成本,但是如果造船周期不能依靠先进科技来缩短,成本优势就会化为乌有。几年前,大连船舶重工三四个月才建成一艘船,而现在进度大大加快,现在22天就可以交一艘船。
能否建造30万吨级以上的超大型油轮VLCC,是一个国家船舶建造水平的重要标志。1997年,大连船舶重工参与中东一家油轮公司10条30万吨油轮的竞标。当时同台竞标的几个国外船厂已有建造超大型油轮的经历,而大连船舶重工还没有建造30万吨超大型油轮的经验。大连船舶重工经过艰苦的努力,最终靠实力和真诚打动了船东,在超大型油轮建造上,第一次实现了零的突破。
大连船舶重工董事长孙波告诉记者:“创新是企业赖以生存和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手持中外订单订单86艘、799.7万吨、401亿元,生产任务安排到2009年。”
靠着自主创新的精神,大连造船业与世界造船大国的差距在缩小。大连船舶重工的模块化造船技术领先于日本,应用的范围比韩国船厂还大。需要经过巴拿马运河的成品油轮受到运河对船的宽度制约等因素影响,一直被业内认为“难以逾越7.5万吨的载重量”,而大连船舶重工自主设计开发的7.6万吨成品油轮,舱容与载重量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推出后很快拿到11艘船的订单。
近期,国内首座作业水深3050米的半潜自定位式深海浮动钻井平台建造项目在大连船舶重工开工,这是世界最先进的深海钻井平台。升到最顶端的时候这个平台距地面是大约有140米左右,以至于人们在有雾的天气里面看不到桩腿,只看到了平台,就打电话给记者说看到了“海市蜃楼”。该钻井平台是美国诺贝尔公司与大连船舶重工签订的第三项钻井平台建造项目,三项建造项目总值超过7.5亿美元,堪称中国造船业海洋工程承接之最,标志着大连船舶重工在承接建造高技术含量海洋工程装备方面又迈上新台阶。这座平台建成后,将赴巴西深海海域进行钻井工作。在当今最尖端的海洋工程设计制造中,大连船舶重工一举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翻阅大连船舶重工规划,2006年,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可实现造船能力266万吨,经济总量115.8亿元,销售收入104.35亿元的目标;到2010年,造船能力将达到600万吨,产量达到500万吨,经济总量达到300亿元,销售收入超过270亿元;到2020年,造船能力达到850万吨,产量达到740万吨,经济总量达到550亿元,销售收入超过5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