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游重庆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长江的汛期水位比枯水期还低。“今年的长江水量特点是丰水期枯,枯水期丰。今年二三月份,长江的水量达到七八千立方米/秒,8月份正是汛期,水量却不到7000立方米/秒。”冯正鹏称,这样的水情是1877年以来120多年间罕见的。特殊气候给156米蓄水带来的许多不确定因素,难度也由此加大。
为此,三峡总公司和气象部门尤其加强了对气象的监测,随时掌握气象动态,以确保156米蓄水成功。
为何不直接蓄水至175米
稳步移民、防止泥沙淤积是主因
如今,高185米的三峡大坝已经建成,为什么三峡水库蓄水不“一鼓作气”直接蓄到175米?156米水位在工程技术上,有何特殊意义?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副总经理曹广晶、枢纽管理部主任冯正鹏解释了这一疑问。
“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是三峡工程最初的工程设计要求。”曹广晶称,这样的设计既有其工程上的考虑,也有现实的原因。
“三峡移民是一个重要原因。”曹广晶称,三峡工程涉及到百万移民,这样空前规模的移民运动需要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有序进行,需要广大干部非常细致的工作和广大移民的积极配合,而完成这一切需要充足的时间。为了使移民安置工作得以稳步进行,移民工程分成了几个阶段,三峡工程也由此分成了135米、156 米、175米三个阶段蓄水。
另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泥沙问题。曹广晶称,当初对三峡工程方案进行讨论时,曾有人担心三峡成库后,水流变化,泥沙沉淀,重庆港会出现泥沙淤积现象。而156米水位回水在重庆下游的铜锣峡以下,不会影响到重庆港区,这就给了充足的时间在175米蓄水前对河道的泥沙情况进行检测,看最终是否会出现淤积,重庆港是否会因为175米蓄水受到影响。
“目前看来,泥沙淤积情况并没有当初部分人所说的那么严重。”冯正鹏进一步解释道,当时的预测是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料为依据得出的。当时,每年进入三峡河道的泥沙在5.3亿吨左右。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随着三峡库区两岸的植被恢复,进入三峡河道的泥沙量逐渐减少,每年大约在3.7亿至3.8亿吨左右。2003年库区蓄水后,各地对库区植被的恢复更加重视,加上嘉陵江梯级渠化的改造,对泥沙拦截也起到了一定作用,近几年来每年进入三峡河道的泥沙平均只有2.1吨。
“今年水量减少,泥沙量就更少了。”曹广晶表示,目前看来情况比原来的初步设计还要好,相信175米蓄水后泥沙问题不会对重庆港区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