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06年9月底,开港仅10个月的上海洋山深水港累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15万标准箱。这表明洋山深水港一期进入成熟运营。
来自主管部门的信息显示,洋山港二期工程计划年内建成;上海港货物吞吐量已跃居世界第一,集装箱吞吐量世界第三;2006年货物吞吐量预计将达5亿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并将跨出功能建设的新步伐。
自国家作出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战略部署,历经10多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雏形初显:
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2005年12月顺利开港后,不仅结束了上海没有深水港的历史,而且大大提升了上海港口在东亚地区、乃至全球范围的竞争力。
随着洋山港开港并进入成熟运营,上海港成为我国大陆沿海港口中集装箱航班密度最高、航线最多、覆盖最广的港口。截至今年6月,上海港每月集装箱航班密度突破2000班、达到2173班,航线覆盖全球300多个港口。2006年,上海港全港的集装箱吞吐量有望突破2100万标准箱,货物吞吐量达到5亿吨。
上海为中心、苏浙为两翼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还带动了长三角地区的港口整合、协同发展。目前,以上海港等为核心的集装箱运输体系,以宁波、舟山等港为核心的矿石、原油等大宗散货中转体系和长江南京以下港口组成的海进江转运体系初具规模,长三角地区的港口吞吐量占到全国总量的40%以上。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上海地区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许培星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已取得阶段性的成果,下一步将进入“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向“基础设施和功能建设共同推动”转变的新阶段。
专家分析,上海港的地理位置优越、腹地广阔,国际和国内航线高度密集,港口货物和集装箱的吞吐量增长比较迅速。但是,与世界上国际航运中心的标准相比,上海港口的集疏运结构还不尽合理,国际集装箱的中转量不高,物流业还没有形成一定规模,港口的综合商务成本仍然偏高。国际经验也表明,近年来,世界航运中心的竞争已经呈现出从“硬件规模竞争”向“软件服务竞争”转变的趋势。而顺应这一趋势,功能建设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下一步需要突破的核心问题。
许培星表示,未来5年至15年,将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功能建设的“关键期”。近期,主要实现港口吞吐规模的扩张和服务功能的发展;中长期,则要使港口吞吐规模适度增长,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
针对国际航运中心功能建设这一核心问题,上海提出了一系列发展战略。其中包括:推进“长江战略”,形成长三角、长江流域协调发展;推进国际化战略,加快“软环境”与国际接轨;转变增长方式,形成可持续协调发展态势;强化辐射功能、增值功能、服务功能建设;转变发展模式,从“腹地型”航运中心逐步转向“腹地-国际中转复合型”航运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