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空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形态,依托航空港对周边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促使资本、技术、人力等生产要素向其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特大型城市,“空港经济”正扮演着重要角色。有关数据显示,每年100万人次航空旅客运输量相当于产生1.3亿美元的经济效益和2500个就业岗位。2005年,南昌昌北国际机场实现旅客吞吐量231万人次,按此计算,可产生近3亿美元的经济效益和6000个就业岗位。
南昌市依托昌北国际机场,构建“空港经济圈”,无疑将成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
以昌北机场二期工程改扩建为契机,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全力支持昌北国际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使其成为南昌经济发展新的‘发动机’,从而进一步提升昌北国际机场对南昌乃至全省经济的带动和辐射作用。”省委常委、南昌市委书记余欣荣近日在昌北国际机场现场办公时如是说。
于1999年9月15日投入运营的南昌昌北国际机场一期工程,设计目标为年旅客吞吐量200万人次,高峰小时1100人次。开航以来,该机场一直运行良好,截至2005年底,航空业务量已连续6年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速度,2005年更是实现了年旅客吞吐量231万人次,首次突破了一期工程设计容量。为此,省机场集团公司着手准备启动二期改扩建工程。据了解,二期改扩建总体规划将分近期和远期两个阶段实施,近期规划目标年为2020年,预计航空业务量为年旅客吞吐量1200万人次,其中2010年可达500万人次、2015年可达800万人次;远期规划目标年为2035年,预计航空业务量为年旅客吞吐量3000万至3500万人次、年飞机起降32.4万架次。
依托昌北国际机场巨大的人流、物流优势,南昌市调整经济发展思路,决定将原先“一核五片”的乐化组团,打造成依托昌北国际机场的航空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通过对机场周边空间资源的整合,逐步形成了以昌北国际机场为核心,以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昌北经济技术开发区、英雄经济技术开发区、桑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依托,以绿色农产品、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和现代制造业为代表的空港产业集群,呈现出向周边辐射发展的强劲态势。据南昌市规划局有关专家介绍,昌北国际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完成后,“空港经济”将成为南昌市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以“富规划、穷建设”的理念,加快推进“空港”产业链建设
昌北国际机场2003年迈入全国大型机场行列,2004年2月通过对外籍飞机开放口岸验收,晋升为国际机场,同年4月28日开通由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执飞的南昌—广州—新加坡国际航线。到目前为此,南昌昌北国际机场共开辟航线21条,有8家执飞航空公司。根据二期改扩建规划,到2010年,南昌昌北机场将建成为北京、上海、广州等枢纽机场的主要辅助机场,实现旅客年吞吐量超400万人次。
随着乐温高速的通车、西外环的加紧建设,昌北机场已成为我省高速公路的主要连接点,呈散发状连接我省11个设区市,构建起省内4小时交通圈、周边省会城市6小时交通圈。南昌市充分利用昌北国际机场二期工程改扩建的契机,把打造“空港经济”圈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动机,大力培植人流、物流市场,通过打造新的产业和拓宽新的物流,从而使该经济圈切实为南昌发展添力、为江西崛起助跑。与此同时,总投资2.4亿元的昌南京九高架工程,目前已完成了工程总量的60%,赣江二桥、赣江隧道等一大批与“空港经济”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项目又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之中。
“空港经济”功能区便捷的交通、幽雅的环境也将带动区内和周边的房地产业快速发展。红谷滩新区、新建县、安义县乃至湾里区的房地产业,都将因地理优势成为“空港经济”带的主导产品。
利用“临空靠海”优势,主动融入长珠闽三大经济圈
近年来,南昌市大力建设现代制造业重要基地,已经形成了汽车、微电子、家电等十大支柱产业。目前,南昌市仅台商投资企业就有388家,总投资达8.94亿美元。
南昌位于长三角、珠三角与闽东南三角区三大经济圈辐射的结点上,因其对于长三角与珠三角的交互与融合具有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从而成为三大经济圈向内地产业梯度转移的首站受惠地。尽管如此,南昌市以机制和体制创新为突破口,先后与深圳、厦门等沿海港口城市建立了“海铁联运”、“无水港”,南昌破天荒地实现了没有出海港的港口梦想。
梦想的实现,标志着南昌正在由内陆型城市向开放型城市转变。如今的南昌,已经有2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100多家国内知名企业的派出机构和生产企业落户,近3年来,全市实际引进外资总额占全省三分之一强。
南昌“空港经济”圈,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