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亿美元的货物进出口、5.75万个标准集装箱的装卸、144万吨货物的吞吐——这就是今年前8个月上海口岸平均每天的工作量。三项指标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幅分别高达22.3%、18.6%和25.5%。除了货物,上海口岸平均每天出入境旅客人数在去年约4万人次的基础上,始终保持着15%左右的增长幅度。
如今,上海已成为全球最繁忙的大口岸之一,同时被公认为全中国工作效率最高、办事最规范的口岸之一。今天在上海口岸,空运进出口货物通关提发货12小时内就可完成,海运为24小时;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等特殊监管区内的企业,空运进出口货物通关提货只需4-6小时。
“无休口岸”:上海新的“城市名片”
3年前,上海口岸被一种“星期五现象”困扰。由于进出口贸易高速增长,每到周末休息前,口岸报关报检现场便会出现人流、信息流和货物流拥堵,查验人员往往工作到深夜还处理不完当天的通关业务。
2003年10月1日,上海口岸启动“5+2天”通关工作制。即在对进出口货物实行每周五天工作的基础上,双休日和节假日按照与平日同样的工作模式、操作规程和工作标准,为所有进出口企业提供集中报检报关服务和口岸现场查验放行通关。上海从此成为“无休口岸”。
据统计,在2003年10月至2006年8月的340多个双休日和节假日里,上海口岸的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共受理进出口货物报检报关业务300余万批。“5+2天”通关工作制实施的最初一个季度,周六的业务量仅为平时四分之一左右,周日不到平时十分之一。而现在,周六的业务量已与平时持平,周日约为平时的四分之一。
“5+2天”通关工作制让上海口岸告别了尴尬的“星期五现象”,满足了中外高新技术企业7×24小时运转,产品快进快出对通关时间和效率的特殊需要,满足了上海及其他省区市企业通过上海口岸进出口的需要,已成为体现上海口岸竞争力和服务功能的一张新的“城市名片”。
“一门式”服务和电子信息平台
走进上海航运交易所以及吴淞、外高桥、洋山深水港等口岸现场,由海关、检验检疫、海事、边检等口岸检验单位,和银行、货代公司、船代公司、相关协会等口岸配套服务单位共同组成的“一门式”服务平台,让人一目了然。这种在全国率先探索创立的口岸服务模式,实施八年来不断完善,大大降低了企业的商务成本,提高了企业的运作效率。
五年前,市政府在全国率先推动建立了上海口岸大通关电子平台——物流信息数据交换平台,揭开了上海电子口岸的建设序幕。截至去年底,上海电子口岸平台已有注册企业4.5万余家,其中一半是上海市以外的企业。上海口岸58种通关物流单证中,已有71%实现了电子化。
这些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有效地解决了上海口岸日益增长的业务需求和有限的行政服务资源间的矛盾,极大优化了口岸的通关环境。上海海关的人力不到全国海关的6%,却完成了全国海关近25%的征税及监管业务,人均处理业务量是海关总署规定的4倍以上。今年1-8月,上海平均每天新批外商投资项目超过10个,吸收合同外资金额达97.88亿美元。
建设“安全、便捷、高效”的口岸
今年9月26日,上海口岸与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河南、山西等中部六省口岸签署合作协议,决定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加强上海口岸与中部省份口岸的大通关合作,促进区域现代国际物流的发展。而上海与浙江、江苏口岸共同构建监管有效、方便快捷的长三角区域通关大环境这篇文章,已先期破题。
在“5+2天”通关工作制实施3周年之际,上海口岸又推出了一系列深化完善的措施,决定在全市2000多家报关、货代和船代公司中开展诚信服务活动,进一步优化口岸通关大环境;要求相关商业银行完善结算方式,推广电子支付;对口岸查验单位、金融服务及运行管理部门建立评议机制,接受社会监督。
据介绍,除继续加快洋山深水枢纽港和上海航空枢纽港等硬件设施建设外,上海口岸正在酝酿建设一个全新的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实现“一门式”服务新突破。这个中心将集口岸通关综合协调服务、各类通关信息及电子数据集中处理、网上交易、“一门式”报检报关、航运综合服务、受理“5+2天”通关工作制报检报关等项目于一体,以推动上海口岸通关环境、服务全国的能力。
上海口岸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表示,上海口岸未来5年的发展目标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口岸国际竞争力为主线,以2010年基本建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为目标,拓展口岸功能,提升口岸能级,增强服务能力,努力把上海口岸打造成为“安全、便捷、高效”的国际一流口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