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关员职业近日正式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纳入国家职业分类体系,结束了多年来报关员职业无“户口”的局面。
我国现代意义的报关员职业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初。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对外贸易经营权逐步放开,国内出现了一批以为本企业办理海关事务为主要职责的业务人员;90年代初,出现了以为进出口企业代理报关纳税手续为主要业务的报关企业,并随之产生了一批专门从事报关业务的从业人员。这批人员是最早从事报关员职业的群体。
随着海关监管制度的逐步严密,海关相继出台了报关员注册登记、资格考试制度,规范了报关员从业的知识和技能条件、权利义务等,为报关员职业化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报关协会一直致力于开展报关员职业化建设。在充分调研和反复论证的基础上,综合海关、报关业界和有关院校专家的意见,起草了《报关员职业建议书》,于2006年4月26日,以建议人的身份正式提交劳动和社会保障部。5月27日,中国报关协会组成专家组参加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的“新职业专家评审论证答疑会”,介绍了报关员职业概况并回答了专家的提问。6月中旬,申报材料顺利通过了专家的评审论证。9月21日,报关员职业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对外发布。
报关员职业收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后,报关员的就业、工作调动、报关单位对报关员的人事、工资管理等都将有章可循。
目前,报关员国家职业标准正在制定过程中。